传统立春庆祝习俗之戴上装饰华丽的春鸡、张贴五彩缤纷的春画、佩戴瑰丽美丽的燕子饰品以及悬挂着丰收吉祥的春穗,欢度新生时节
中国的立春习俗
立春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在每年的二月初四或初五日。这一天也是中国传统的立春节,有许多富有中国特色的习俗。
戴春鸡
戴春鸡是陕西铜川一带的古老风俗。每年立春日,人们换上洁净的新装,妇女们脸上抹上胭粉,头上插上写着“春”字、“福”字的红绒花,或用彩色绫罗剪出象征春天已到的春燕、花鸟等簪在发髻上。有些人把红纸剪出雄鸡的形状贴在门上,因为鸡与“吉”谐音,具有吉祥如意之意。母亲们还要用布制作一个约3厘米长的公鸡,缝在小孩帽子的顶端,表示祝愿“春吉(鸡)”。还有一些习俗,比如用线穿豆挂于牛角,称为“禳儿疹”,或一用麻豆撒在牛的身上,称为“散疹”,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幼儿免患麻疹。
晋东南地区的女孩们剪彩为燕,称为“春鸡”;贴羽为蝶,称为“春蛾”;缠绒为杖,称为“春杆”。戴在头上争奇斗艳。乡宁等地习惯用绢制作小娃娃,名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晋北地区的人们则喜欢缝制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寓意于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一年四季平安吉祥。
贴春画
贴春画是中国立春习俗之一,自唐代起就有这个风俗。立春日,唐代长安的人们经常在门上张贴迎春祝吉的字画,字称宜春字,画称宜春画,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开”等内容。人们还会在门楣上张贴一段祝愿之词,表示迎春之意。院内、屋内墙上也贴满“迎春”、“宜春”、以及“福”字,寓意吉祥如意、一年四季都平安如意。这一习俗现在已经普及到了每个家庭的门上,院落内外充满喜庆的气氛。
佩在子
佩燕子是古代长安、关中一带的旧俗。每年立春日,人们喜欢在胸前佩戴用彩绸剪成的“燕子”,这种习俗源自唐代,现在仍然在农村流行。因为燕子是报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许多富有人家,在自己厅房正中或房檐下修建燕子窝。只要在庭房檐条下或房檐的墙壁上,搭上一小块垫板,上写“春燕来朝”四字,燕子就可自行筑巢,繁殖生息。每年立春的时候,人们都喜欢佩戴“燕子”,特别是小孩,戴在胸前手舞足蹈,充满欢乐的气氛。
吊春穗
吊春穗是一种传统的习俗,流传在陕西澄城一带。每年立春日,妇女用各色布条编成布穗,或用彩色线缠成各种形态的“麦穗”,然后吊在小孩或青年入的身上,也可挂在牲口如驴、马、牛的身上,寓意于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