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时节如何保健?了解惊蛰养生方法和营养食谱!
惊蛰养生:根据自然物候现象、自身体质差异进行合理调养
对现代人来说,无论从商的生意人还是医生或是其他职业,积累一定的物候知识,对生活和工作都会有所帮助。惊蛰节气的养生要根据自然物候现象、自身体质差异进行合理的精神、起居、饮食的调养。由于人体禀赋于先天,受制于后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心理、生理功能上相对稳定的某种特征,这种特征往往又决定着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变过程中的倾向。
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天气已开始转暖,并渐有春雷出现,雨水渐多,平均气温能达16~18℃。虽气候日趋暖和,但寒冷未尽,所以气候变化较大,有时降雨量也不少,突如其来的冷空气亦较强,且早晚与中午的温差很大,乍暖还寒。此时人们常感到困乏无力,昏沉欲睡,早上醒来比任何一节气都迟,这就是民间常说的“春困”,这是人体生理功能随季节变化而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春回大地,天气渐暖,人体皮肤的毛孔和血管也逐渐舒张,需要的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但人体内血液的总量是相对稳定的,供应外周的血液增多了,供应给大脑的血液就会相对减少,所以出现了所谓“春眠不觉晓”的“春困”。
中医认为,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老人更要注意身体的保养。元代著名养生家丘处机在《摄身消息论》中说:“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春季与肝相应,如养生不当则可伤肝。现代流行病学调查亦证实了中医这一观点,尤其在惊蛰,属肝病的高发季节。此外,不少传染病都易在此节气流行爆发。
惊蛰时节应适当多进食能升发阳气的食物和蔬菜,如韭菜、菠菜、荠菜等。此节气各种病菌开始活跃,因感染细菌而生病增多,大蒜是一种广谱抗菌食品,对多种致病菌有明显的抑菌和杀菌作用,常吃大蒜对预防呼吸道和胃肠道疾病有作用。在江南一带,民间还爱用菊花的嫩苗(当地称为“菊花脑”)炒菜和煎汤,对高血压头昏或肝火偏盛患者尤为适宜,可起到降血压、清肝明目的效果。爱好食生鱼的人,在这段时间里应少食或忌食,以防各类细菌乘虚而入。
另外,因为天气明显变暖,饮食应清温平淡,多食用一些新鲜蔬菜及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春笋、菠菜、芹菜、鸡肉、蛋、牛奶等,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咳嗽患者还可食用莲子、枇杷、罗汉果等食物缓解病症。饮食宜清淡,油腻的食物最好不要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葱、蒜、胡椒也应少吃。
惊蛰食谱
结合惊蛰节气多变的特点,在利水祛湿、健脾补益时宜用苋菜头云苓鲫鱼汤;在既防春寒又祛湿困时宜用萝卜莲子芡实猪舌汤;在清热润肺、防呼吸道疾病时宜用鱼腥草猪肺汤;在补中行气、健脾醒胃、防胃寒诸症时宜用春砂仁猪扇骨汤;在辅助治疗四肢麻痹、颈背酸痛时宜用老桑枝鸡肉汤;预防感冒宜用葱白豆豉葛根汤等。
《黄帝内经》曾写道:“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旱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其意是,春季万物复苏,应该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