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国文化传统中的24节气春分民俗——乞太阳糕传统及其意义
春分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标志着春天正式来临。除了具有气象意义外,春分也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人们很重视春分这个节气,不仅是因为它标志着春天的开始,更是因为春分这天有着众多吉祥的祭祀活动,其中就包括祭祀太阳神的仪式。
太阳是自然界中最为重要的存在之一,没有太阳,地球上的生命将无法存在。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太阳一直都是人们所崇拜的对象,被认为是神灵的象征。过去春分有祭祀太阳神的活动,直至今天,祭祀太阳神的活动仍可见,因为太阳把它的光和热恩赐于人类及万物,所以人们对想象中的太阳神极为虔诚。民间祭祀的仪式虽远不及皇家那样复杂而隆重,但非常严肃,一丝不苟。
早年北京人祭祀太阳神所用的主要供品是“太阳糕”。这种小饼儿是用大米面和绵白糖蒸成的,形状呈圆形,上面印着一只朱红的金鸡(传说中的鸡神)在引颈长啼,仿佛呼唤天下之鸡齐鸣,为人间报晓。《燕京岁时记》里说:“二月初一日,市人以米面团成小饼,五枚一层,上贯以寸余小鸡,谓之‘太阳糕’,都人祭日者买而太阳糕供之,三五具不等。”为什么上面要站个小鸡呢?民间有着一种传说,太阳从汤谷升起,有一棵扶桑树,一只玉鸡站立于上,每逢太阳冉冉升起时,它就打鸣报晓,随之民间的公鸡也报晓。也有人说那不是小鸡,是凤凰。《诸神的起源》中说,凤是指风神,凰是太阳,结合起来,凤凰即是太阳的象征。进而推而,太阳糕上站立一只凤凰好像更美些。在春分这一天吃太阳糕的习俗最盛于清初。
据民俗专家介绍,太阳糕又名“小鸡糕”。相传早年,清宫门外有一家专做年糕的“袁记斋”小店,是大名鼎鼎的“年糕袁”的前身。“袁记斋”年糕上都打着小鸡红戳,叫“小鸡糕”。一目慈禧太后想吃,送糕进宫那天,恰逢二月初一“太阳节”。“太阳节”是祭祀太阳神的日子,老佛爷见糕上朱红的小鸡非常高兴:“鸡神引颈长鸣,太阳东升,真是吉祥!”遂将糕点命名为“太阳糕”。
自此,二月初一这天,太阳出来后,家家在院内面向东方设香案或挂太阳星君神,供太阳糕三五碗,由男家长率领男性家眷焚香祭拜。女性不许参加,正所谓“男不拜月,女不祭日”。以前在左安门有“太阳宫”,是日人们都纷纷前往上香,也正是开春了,人们借此机会出来走走。据说现在的台湾,每到中和节还吃太阳糕。
总之,春分不仅是一个气象季节,更是文化和信仰的重要节点。在我们的身边,不管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明,都离不开一些像太阳糕这样的小事物和风俗习惯。它们就像一缕缕暖阳,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使我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