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是什么?阴阳是如何相互作用形成的?探究阴阳哲学的意义与形成机制
阴阳观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经成熟。阴阳最初的意思指的是面向太阳和背对太阳的两个方面,但后来古人发现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有相对的两个方面,如山有阴面和阳面,人有男性和女性,月有圆和缺,日有白天和黑夜,年有寒冬和炎夏等等。现代科学也发现磁场有南极和北极。这些事物虽然相对,但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并且在某些条件下一方还可向对立面转化,这种动态的平衡正是天地运行的重要规律。由此,古人认为世界就是由阴阳两个部分组成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维持宇宙的平衡。但如果阴阳不调,就会出现不好的结果。
阴阳观念在风水学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被用来标注每个物体的属性,方便了解事物之间是否达到了阴阳平衡。
《易经》是阴阳观念的第一次系统展现。虽然《易经》没有提到“阴阳”的概念,但却用“—”、“--”两种不同的符号表达了阴阳观念。《易传》则以阴阳对立统一的“道”为核心,形成了两个侧翼。《易·系辞上》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又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便是说阴阳相交兴万物。《易传》还多次论述阴阳相交的问题。
世间任何事物均可分为相反的两个方面,即阴与阳。阴阳现象无所不在。阴阳的划分规律是:凡类似明亮的、上面的、外面的、热的、动的、快的、雄性的、刚强的以及单数的属阳;凡类似黑暗的、下面的、里面的、寒的、静的、慢的、雌性的、柔弱的以及双数的属阴。
在《易经·系辞上》中对阴阳作出了以下描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像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