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阴阳的定义及其相互作用:阴阳之二象在宇宙之中的意义与作用有何玄妙?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踌,代表一切事物的最荃本对立面。阴,为寒、为暗、为聚、为实体化;阳,为热、为光、为化、为气化。最初阴阳的含义很朴素,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跳动和宁静等。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中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阴阳的位置是不断变化,周而复始的。我们所能看见的事物为阴内阳外(这就是聚合生成阳居于上的正物质),反之则为反物质(类似黑润)。所有的事物都要符合阴阳的规伸和结构,就像人出生(是.合)然后死亡(消散),这就是阴阳的规律,而当人体内阴阳失衡或阴阳所在的位置不对,人便会生病。这些就是阴阳真正的含义,也是据此所画出的太极图的根本愈思所在。国学(中医、天文、地理、效术、哲学乃至各家经典)无不以此为基础,并深刻影响了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阴和阳不但统摄了万物万象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具有两种相反的不同属性。然而,事物和现象中对立着的双方所具有的阴阳属性,既不能任意指定,也不能颠倒,而是按照一定规律归类的。阴与阳之间有着互根、消长转化的关系,阴和阳就是在这种互相依存、互相转化、此消彼长的变化中,推动着世间万物的变化和发展。
所谓阴阳互根,是指事物或现象中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具有互相依存、互相为用的联系。阳与阴的每一方都以另一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即没有阴,阳不能存在;没有阳,阴也不能存在。正如没有乾,就没有坤,没有天,也就没有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在内,阳守之,阳在外,阴之使也。”因此阴和阳是互相依存、互相为用的。
所谓阴阳消长,是指事物和现象中对立着的两个方面,是运动变化的。其运动是以彼此消长的形式进行的。由于阴和阳这两个对立的矛盾,始终处在彼消此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之中,才能保证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日往夜则来,月往日则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来暑往,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成岁焉。”所谓往来就是阴阳消长,白天变黑夜,黑夜变白天,天气由热变冷,由冷变热。用日月、寒暑的变化的规律,反映事物发展的规律。如果这种变化出现了反常,也就是阴阳消长的异常反应。
所谓阴阳转化,就是阴阳变化,事物或现象的阴与阳两种不同的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对立面转化。《系辞》说“阴阳合德,则刚柔有体”。阴与阳是对立的,但又是互相依存的,只有阴阳统一起来,才能推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这样阴阳才能长期共存。
生活中的《易经》:阴阳学说学是哲学思想,又是方法论。它告诉人们什么才是正确的思维方法,应该怎样去思维,应该用什么观点去观察和分析本物。阴阳学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医、天文、地理、效术和哲学,还影响了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说,阴阳学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