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坐北朝南的方向是追求良好风水的理想之选
自古以来,我国的堪舆理论都坚信着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坐北朝南。这也是为什么历代帝王都以面向南方为尊位,而设在北方的原因。因为北方是“上”,所以坐在北边的帝王就是“一朝之长,万人之上”;而坐在南边的群臣则为卑下,南方就叫“下”了。
在《易经》中,也有“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之说。也就是说,面向南方的是称帝王,而面向北方的称臣子。甚至影响到了其他领域,如罗盘针明明指北,但我们却称它为“指南针”。可以说,“北”和“上”、“南”和“下”的联称是封建制度的“产物”,但其影响至今仍在。
风水先生在选择房屋和墓地时,的确注意了坐北朝南的方向。不过,除了迷信的歪理论之外,其中有两点是有道理的。第一,朝南阳光充足;第二,朝南温暖舒适。这很可能是因为我国地处北半球,而且绝大部分陆地都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关系。北回归线是太阳能够垂直照射的最北纬线,那是北半球的夏至日,也就是6月22日前后,太阳垂直照射点自南向北移动到这里,然后转而自北向南移动。正因如此,绝大部分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的我国陆地,一年到头,太阳光线都是从南方来,光线充足,气温也高,才能给人们以温暖舒适的感觉。
因此,我国北方城市,凡房屋朝北朝西的门都要装上“暖阁”(门斗),使门口向东向南开,以避免寒风直接吹进室内。北京四合院就是一种躲避寒风的好建筑形式。尽管院外北风怒吼,内部却有“风平浪静”的感觉。
另外,在中国的古老风水习俗中,不论是修庙、造坟、还是建房,通常都是坐北朝南。我国历代帝王之陵,绝大部分也都是坐北朝南的。例如,明朝时,为了加强皇权,洪武年间恢复了预造寿陵的制度,并对唐宋陵寝制度作了重大改革,其中之一就是陵园由唐宋时期的方形改为长方形,并且由南向北,分为三个院落:第一院落由碑亭神厨、神库等组成;第二院落是祭殿和配殿;第三个院落,则为埋葬皇帝的地方,有宝城明楼等建筑。而埋葬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就是坐北朝南的,以示其生前面南而王,死后也要君临天下,永远称王。
除了帝王之陵,还有一位古代东南亚国王的墓。在我国山东德州市北郊的北营村,有一座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的苏禄国东王墓。苏禄王国在今菲律宾西南部苏禄群岛上,那一年,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巴哈刺与西王、峒王率340多人的大型使团访问中国,在北京受到明朝政府的盛情款待。归国途中,东王病逝德州,明成祖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且东王慕也是坐北朝南的。它有一座占地约3400平方米的高台。高台上有圆形封土,封土四周有石砌的护墙,正南开出长约100米,宽约15米的神道。整个陵园结构紧凑、肃穆庄严。
最后,1973年春,海宁县长安镇原觉王寺被称为“三女堆”的地方发现了一座1700多年前的画像石墓。这座石墓也是坐北朝南的,墓室东、西、北三壁,都雕刻有龟座的蟠龙柱。南壁墓门门楣外侧有一组画,是凤凰与麒麟相对而立,隔以瑞草,一独角兽尾随麒麟身后。它们是“王者有德”才能出现的“灵物”,也是一种世俗文化和信仰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