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学及其重要地位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着浓厚的“天人合一”的观念。这种观念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只要按照天道运行的方式生活,有效地利用自然,就能达到与自然融合的境地,从而化自然所有为自己所有。风水作为一种改造环境并使之与自己相协调的方法,成为中国本土的环境文化。
中国古代的风水科学源远流长,尽管其中有一些迷信色彩和玄学成分,但是如果用科学的态度摒弃其糟粕,就会发现风水其实是一门科学的环境学和场态学,它是研究人和自然如何共存相处的学问。古代风水学所依据的理论体系是“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融洽和谐。这种哲学观念长期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造就了中华民族崇尚自然的风气。
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古代风水学是集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环境景观学、自然生态建筑学、天体运行方位学等于一体的综合类科学。风水的科学成分正在被人们所接受。2005年,中国建筑文化中心成立了风水文化专家委员会,并在南京举办了第一个风水培训班。2008年,安徽呈坎村成为中国第一个以风水申报混合文化遗产的村落。
风水在我国的历史上被当做神秘学科,从宫廷到民间,人人都相信风水的神奇功效。朝廷设有御用的风水研究人员,修筑宫殿、衙门、府宅、陵墓等建筑时,都需要风水人员对选址、方位和布局进行考察和规划,甚至有时国家发生大事也要问询他们的意见。而在民间,百姓们在修建住房或者选择墓地时,通常也会请风水先生前来指点,至于婚丧娘娶的吉日、搬迁吉日等等,更是免不了用到风水。
风水一词最早出自开人郭璞所著的《葬书》:“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这部著作简明概括了如何选择居住地的标准。郭璞所说的“风水”就是选择环境,即环境的背靠、阴阳的和谐。风水中的龙是指山,龙行必生风,风主动;龙止必有砂,环水抱而为征,水主静。风水的含义就是选择龙行止之所,从而乘龙之生气,收纳旺气。
人在充满生气的地方才能更好地生存。而气遇到风就会扩散,遇到水就会停止,所以古人就发明出一些让生气汇聚而不扩散、运行而不停止的方法,这就是风水学。自此,藏风、得水、聚气也就成为风水师调理风水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