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理论:《易经》以象数统摄一切
《易经》是一本严谨的哲学著作,它不仅能够被用作象数占卜,在科学的范围内也有很大的用途。易,指的是变化,经则是方法或经典的意思,所以《易经》就是一本阐述变化的经书。
《易经》:儒、道思想的共同源头
《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之一。在商、周时期,经过文王的整理和注解,这本书的范围从卜筮扩展到了学术领域,被称为“天人之际”的经典。因此,《易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也被历代学者视为“群经之首”,更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共同源头。
儒、道两家在处理人与自然社会关系方面有许多不同之处。儒家主张济世,道家主张无为,而《易经》则是两者的结合体。天道循环是自然的常理,君子应效法天道,崇尚这种思想,不可逆天逆常,要适时应变。在阳刚生长的时候应该随之而行,在阴柔生长的时候也应该随之适应。然而,阴柔的生长并不利于君子,因此需要有效地控制。在这一点上,与道家思想是不同的。道家认为一切都应该自然而然,不应该有人为的干扰。而《易经》的思想则是顺应自然、不违天道,但同时又加以控制。当阳刚生长的时候需要推波助澜,在阴柔生长的时候需要“顺而止之”,这并不是完全听天由命,而是要掌握客观必然性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平衡点。如果不懂得把握客观必然性和适当地控制,就会完全成为“天命”的奴隶。因此,可以看出,《易》在认识世界方面与老庄思想有共同的一面,在改造世界方面与儒家思想有相似之处。
《易经》中的“时”与“中”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易经》要求人们学习道德修养,符合“时”和“中”的规范。所谓“时”,是指要适应时势并与之保持一致。天地自然的运行有一定的度量、节奏,每个时段都会产生不同的时势。人们应当与天道相呼应,不断地调整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与时势始终保持一致。简而言之,就是要顺应时势,对所处情况进行灵活的应对,而不是僵化地墨守成规。而“中”,则是指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即在天地自然之道中走上正轨。想要符合天地自然之道,就需要在“时”和“中”之间做到平衡,这样表现出来的行为才能达到天地自然之道,走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