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国环境文化,为何风水被视为重要组成部分?
风水学是中国古老的一门学问,起源于古代的人们对自然环境和宇宙规律的认识和研究。最早的关于风水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葬书》,其中提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这说明古人对风水的理解相对较为朴素。现代汉语词典中“风水”的定义为“办住宅基地、坟地等的地理形势,如地脉,山水的方向等”,可见风水的范畴早已不仅仅局限于宅基地和祖坟,而是逐渐扩大为涵盖整个自然环境的概念。但狭义的风水仍然指的是阴宅和阳宅。
阳宅风水包括三大部分:形法、风法和水法。其中,形法主要涉及山川地势和江河湖泊。依照风水学形法的要求,理想的住宅应建立于环绕着山水环抱、地势开阔的地方,得到充足的阳光照射,感受到清新的空气。显然,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研究和探讨,阳宅风水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找能够提升个人运势的空间。风水学致力于协调人与天地这个大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风水即是中国的环境文化。
《易经》作为群经之首,其中的经典内容,如阴阳学说、五行生克关系、天干地支及其与五行的关系、八卦等,渗透于风水学的各个方面。阴阳学说是风水学的核心之一,在风水学中主要用于解释各种现象。《管氏地理指蒙》中的第八卷《阴阳释微》指出:“混沌开辟,江山延衰。融结阴阳,磅礴宇宙。冈骨既成,源脉已透。以钟形势,以通气候。以清以浊,以奇以偶。精积光芒,呈露星宿。以孽衰微,以孕福寿。”此外还强调不能伤害阴阳之气,因为阴阳之气是天造的,非人力所能成。五行学说也被广泛运用于风水学中,各种事物都有它的五行属性,因此,五行之间的调和就是好风水的标准。
综上所述,风水学和《周易》是密不可分的。易学理论系统是风水学发展的基础。通过对自然灵秀的环境的认知和理解,人们一直在探讨如何通过调节自然环境与人互动,寻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使自己的生活更加顺遂、祥和。风水学正是为这个目的而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