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时节民间的传统习俗有哪些,包括有哪些活动、饮食、祭祀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注重节气,其中立夏更是受到特别的重视。在周朝时期,每到立夏这一天,帝王与文武百官会一起前往郊外进行盛大的“迎夏”仪式。同时,司徒等官也会前往各地鼓励农民加紧夏季耕作。
在民间,立夏的习俗与饮食有很大的关联。许多地方会以各种食物祈求好运。比如,有些地方会食用霉豆腐,相信吃了之后霉运便会避开自己。有些地方则会在立夏当天吃一道名为“立夏饭”的五色饭,用白米与赤豆、黄豆、黑豆、青豆和绿豆混合煮制而成。在立夏这一天,还有一种称人的习惯,大人小孩都会称一称体重,重了就是“发福”,轻了则是“消肉”。
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也不尽相同。浙江新昌的人们会在立夏日吃一道黑白相间的“花饭”,用糯米和乌鱼煮成。他们还会食用红烧黄鱼、卤蛋、蚕豆、酒酿、樱桃和青梅。安徽南陵的农民则会带上面饼到田间地头焚香祷告,这被称为“祈秧”。祈祷结束后,路人们争相吃这些饼,这又被称为“抢秧饼”。在江苏南京,人们会坐在门槛上吃豌豆糕,认为这可以使人在工作时保持百倍的精神。浙江定海则会食用带壳煮熟的鸡蛋和鸭蛋,并相信这可以使人像鸟蛋一样肥白健康。他们还会食用蘸着麻油酱油的新笋,相信这可以健全脚骨。
民间还有一种“立夏见三鲜”的尝新习俗。到了立夏,当年的农作物都已经可以采摘上市。三鲜又可分为“地三鲜”、“树三鲜”和“水三鲜”。地三鲜比较常见,不同地区的三鲜品种也不尽相同,苋菜、蚕豆和蒜苗是相对流传广泛的品种之一。树三鲜包括樱桃、枇杷、杏子,有些地区也会将梅子和香椿头加入其中。水三鲜在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说法,包括鲥鱼、海螺、河豚、鲳鱼、黄鱼、银鱼和子鲚鱼等。但无论变化如何,鲥鱼始终是水三鲜的主打品种。每年立夏前后,鲥鱼集群由大海口溯江而上产卵,如《本草纲目》所记述:“初夏时有,余月则无,故名鲥鱼”。鲥鱼肉质细腻嫩滑,但现在已经很少见到了。
按照《月令粹编》的记载,立夏这一天,妇女会榨李子汁混入酒中饮用,称之为“驻色酒”,相信可以保持青春永驻。有句谚语说:“立夏得食李,能令颜色美”。
进入夏天,由于天气炎热,食欲会大减,不仅吃不下饭,晚上也会睡不好觉。古代中国称这种情况为“疰夏”。为了预防这种情况,在立夏这一天,有许多礼俗以期预防。除了坐在门槛上吃豌豆糕、吃健脚笋外,苏州人还会喝“七家茶”,茶叶不能使用自己家的,要向邻舍借来,不得少于七家。把借来的茶叶混在一起,用去年堆在门墙边的“撑门炭”来烧开水泡茶喝。喝完七家茶,就可以保持健康,预防百病。小孩子则会被喂食赖猫狗留下的食物(苏州人称之为“猫狗食”),这样就可以像猫狗一样好养好带。
人们在立夏食用的食物中,蕴含着祈求幸福安全的美好愿望。浙江嵊州的人们会食用用鸡蛋扶心、笋拄腿、豌豆拄眼的菜肴。湖南长沙会食用糯米粉拌鼠曲草制成的汤丸,名为“立夏羹”,民间谚语说:“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形容其功效极为神奇。上海郊区则食用用麦粉和糖制成的条状食物,长约一寸,称之为“麦蚕”,相信吃了可以预防“疰夏”。湖北通山把立夏看做一个重要节日,人们要食用草莓、虾和竹笋,谓之“吃泡亮眼、吃虾大力气、吃笋壮脚骨”。闽南地区则会采购海虾掺入面条中煮食,虾熟后变为吉祥的红色,而虾在当地的发音与夏季谐音,代表着对于夏季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