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传统节日惊蛰庆春龙抬头,庆祝春天的到来和龙的崇尚
二月二,又称中和节或龙抬头,是中国古老的民俗节日。据传,在这一天,天上掌管云雨的龙王会醒来,从此开始,雨水会逐渐增多。因此,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随着农历二月初二“惊蛰”前后,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了。因此,古时也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这一天也称作“春龙节”,因为在这一天,龙将重获力量,探出头来,开始春天的工作。
春龙节是从上古时期人们对土地的崇拜中产生、发展而来,在南、北地区形成了不同的节俗文化:南方为“社日”,北方为“龙抬头”节。元朝以后,关于二月二龙抬头各种礼俗活动的记载也越来越多,人们也开始把这一天叫作龙头节、春龙节或青龙节。明清时期,从北到南都有关于“龙抬头”的各种民俗活动和祭祀仪式,比如吃饼、吃面条,还有停止操作针线活以免伤害龙的眼睛等。
按照北方地区的旧俗,这一天,人人都要理发,意味着“龙抬头”走好运,给小孩理发叫“剃龙头”;人们也不能从水井里挑水,要在头一天将自家的水瓮挑得满满当当,否则就触动了“龙头”。普通人家在这一天要吃面条、春饼、爆玉米花、猪头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食品,但大都与龙有关,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二月二”仍然沿用祭社习俗。此外,就是形成了既有类似“龙抬头”节习俗,又以祭社习俗为主的新“二月二”习俗。土地神古称“社”、“社神”,传说是管理一方土地之神。由于“地载万物”、“聚财予地”,人类产生了对土地的崇拜。进入农业社会后,又把对土地的信仰与农作物的丰歉联系在一起。我国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称“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称“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习俗内容丰富,主要活动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借敬神、娱神而娱人。
“二月二,龙抬头”作为古代民俗的一种节日,如今已经基本上淡化了。但是,对于“二月二,龙抬头”的一些文化内涵,例如古人对龙的崇拜、“龙抬头”在古天文学上的唯物解释等,仍然具有研究价值。在这个特殊的时刻里,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并在今后的生活中加以传承和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