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籍到现代:探究京氏五行/郑氏五行解说的历史演变与文化遗产
2023-04-17 02:58:14
五行缺失命中贵人八字精批六道轮回
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学说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 洪范》,认为水、火、木、金、土五行可以从各自的功能中抽象出来并作为对繁杂客观事物进行分类的标准。在战国时期,《吕氏春秋》则用五行表述世界体系的学说,并成为后来解释《易经》的基础。西汉时期的京房则以五行解释《易经》,其说法有三种,包括五星配卦、五行爻位以及卦爻五行生克。东汉郑玄则以五行解释《易经》筮法及象数的学说,认为五行之数分别为一至五和六至十,前者为生数,后者为成数,并以此解释《周易?系辞》天地之数、大衍之数及《易经》义理。五行生成说是五行相生和卦气相结合的产物,其将大衍之数看成是五行之气生化万物的法则,以此构造一个具有数的规定性的时空模式。五行学说在古代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至今依然重要,被用于各种领域,例如中医、农业、建筑设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