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是什么?从古到今,天命观的演变过程有哪些变化和发展?
天命观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宗教观念,源于古代对于“帝”或“天”的信仰。古人将天看作神,认为天可以决定人类的命运,从而致命于人。甲骨文和彝器上可以看到古代统治者自称“受命于天”的情况,将自己的意志假托为上帝的命令,称之为“天命”。这说明了“天命”说在殷周时期就已经非常流行,并被用作对人民进行统治的合理依据。可以说,天命观不仅在哲学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更与早期国家理念的发展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此后,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天命”一直被视为国家正统性及合法性的依据。
天命观在中国古代经历了两次较大的变化。第一次变化是在殷周之际,以“天命靡常”为中心的天命观的变化。周依靠重人亊,修道德,实行仁爱之政,取代了殷商纣王无道的商朝。于是,周初的统治者反复强调要反思前代的盛哀、治乱,以禹、汤明德隆治作为经验。他们认为,天命必须与人事相配合,不尽人亊,仅信天命,灭亡是迟早的亊情。因此,《尚书》中有“天命靡常,唯德是从”这样的说法。可以说,“天命靡常”的天命观颟应了周克般的历史变化。
第二次变化是在周桊之际,以五德终始说为代表的新的天命观的出现。随着西周的衰亡,人们开始不再相信“天命”能够恒久维持其惠爱、公正和全能。于是,出现了“天命不彻”的言论,开始背离周初统治者为统治笫要而具有“常规”(辙)的“天命”。天命观再次发生了演变。尤其是阴阳家代表郎衍运用阴阳五行理论来阐释宇宙嵌变和历史兴衰,创造了“五德终始”之说,影响甚大。这种演变基于古人对天的知识增长,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情况。从哲学思想和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天命观的这种演变取得了先周家的天命观所不能比的积极进展,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又预示着下一个时代的开始。
总体上来看,天命观的演变比较符合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在殷周时期,周的天命观有着激进的意义,是反对天命在一个民族身上的旧的天命观,提倡以道德性为天命标准的“天命靡常”,具有普遍性和人文性。但至战国中叶,周代天命观已经落后,不适合时代需要,必须创造出新的理论,才能满足当时中国人对天文、历法知识的不断需求。
可以说,天命观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仅仅是一种宗教观念,更是一种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天命观的演变和发展历程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