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后的标题:先秦诸子论天命:认知与接受天命的思考方式
随着考古学的发展,以及对甲骨卜辞和鼎器铭文的研究,我们发现“受命于天”的刻辞不止一次出现,说明在中国古代先人的头脑里,天命观就已经扎根了。构成中国哲学思想的基石。中国哲学向来以“天人合一”为宗旨,“知天命”与“受天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因此,先桊诺子都很重视“命”。
中国哲学言命之论,初盛于先秦。先秦诸子对于天命有不同态度:“孔子言知命,墨子言非命,孟子言立命,庄子言安命顺命,老子言复命,荀子言制命。”这不仅反映了他们自身的思想主张,同时也帮助后人窥见古代哲学思想不同派别的分野。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孔子,就是位极度信命的哲学家。他早年奔走列国,到处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但不为所用。这才深深地省悟到,命运的力摄是如此厉害。当他年过五十,孔子终于实现了“五十而知天命”的理想,也就是他从不知命到知命转化的最好例证。同时,他还敬畏命。他认为:“畏天命”的信仰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天命早就决定了人类的生死贫富。作为一个君子,必须“知命”,否则就无法胜任做“君子”的资格。这种天命思想,也为其他儒家哲学家在后来的文化中注入了共同的价值观。
孔子的这种天命思想,在孟子身上得到了新的反映。《孟子,万章上》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意思是,没有人叫他千,而他竟干了,这就是天意;没有人叫他来,而他却竟来了,就是命运。而在《孟子,尽心上》中,孟子解释了他们的命运,他认为,一个人应该顺应命运,遵循道路,并接受自己的天命。因此,懂得命运的人不应该匍匐在危险的墙边,而应该接受命运的正命,安身立命,并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尽管形式不同,但他们都认为,天命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
总的来说,“天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命题。先秦诸子对于天命有不同态度,这表明古代哲学思想的多元性和互补性。天命观的思想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化,它在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