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芒种时节,授袂追溯端午节源流
端午节被称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称为端午、端五、端阳、重午节、沐兰节、天长节、天中节、解粽节、女儿节、五月节、龙船节、粽包节、诗人节。 端指开端、开始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根据干支系统,每逢五日是午,五月便被称为午月,五月初五便被称为端午。
端午节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已经发展了超过两千年。关于其起源,有许多美丽的传说。
据闻一多在《端午考》中所述,一种传说源自于新石器时代的百越人。端午节是崇拜龙图腾祖先的节日,百越部族曾在同时期广泛存在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个部族以他们特有的几何印纹陶为特征,在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表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自称是龙的后代,生活在水乡。他们的生产工具包括大型的石器和一些小件的青铜器,以及用于生活和食物煮熟的陶罐和陶鼎。端午节作为祭祖活动,是数千年历史演化发展的结果。在历史的演变中,绝大部分百越人已经与汉族融合,其余部分则发展为南方不少少数民族。端午节因此成为全国人民庆祝的节日。
另一种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 史记中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曾力主联合齐国,抗击强大的秦国。然而,他遭到同僚的反对,最终被诬陷而失去官职,被迫离开都城,流亡到沅湘河流域。在流亡途中,他写下了伟大的《离骚》、《天问》和《九歌》等诗篇。在楚国的京都城被秦国军队攻破时,他的思乡之心如刀割,最终选择五月初五这一天,播下了他的绝笔之作《怀沙》,并投入了涵洞中。
屈原的逝世使得楚国百姓悲痛不已,他们前往涵洞悼念他。渔夫们更是联合起来,在涵洞进行捞尸工作。其中,一位渔夫为了不让鱼龙虾蟹咬食屈原的身体,将饭团和鸡蛋扔入了江中。人们也仿效这一举动,用楝叶包饭,外缠彩丝,最终发展成了粽子。每年五月初五,人们都会进行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活动,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又有传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伍子胥,姓伍名员,是一个来自楚国的人。在他的父兄被楚平王杀害后,伍子胥投奔了吴国,并出于对他的祖国楚国的怨恨加入了吴国军,共斗楚国。在第五次挑战楚都时,伍子胥掘开了一处墓穴,预备自行殉国,以报杀父兄之仇。在吴王死后,夫差继位并出兵侵略越国。越王勾践已经遭到了致命的打击,并提出了和解条件,但伍子胥却建议消灭越国。然而,他的建议并没有被夫差采纳。最终,他因受到贿赂和谗言的影响,被夫差的侍从害死。人们视伍子胥为一个忠良,感到非常悲痛,因此,端午节也被用来纪念伍子胥。
还有一种传说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时期上虞人,曾经遇到过父亲在江中遇难的情况。在数日不见尸体的情况下,年仅14岁的曹娥昼夜沿着江边哭泣。17天后,她选择在五月五日投江,结果五天后拖出了父亲的遗体。这个故事广泛传播,成为了神话。当地的知事为了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处建立了一座曹娥庙,她生活的地方也被改名为曹娥镇,她殉父之江也被改名为曹娥江。
除了这些传说,不同地区还有不同的端午节名称和习俗。然而,由于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和她的诗词的影响,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传统从楚地传播到全国,成为了大多数地区公认的节日,并经传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