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阶段的月相及其对地球的影响:探索丰富多彩的月球周期变化
2023-04-05 12:20:11
月相是指地球上观测到的月亮形态。它的计算基于日月黄经差度数。日月黄经差值是指太阳和月亮在黄道上的角度差。根据这些角度差值,月相被划分为8种不同的形态。
首先是新月,它在农历的初1日即朔日发生,此时日月黄经差值为0度。
其次是上峨嵋月,它一般出现在农历初2夜左右到初7日左右,此时日月黄经差值为0度到90度之间。
接下来是上弦月,出现在农历初8左右,日月黄经差值为90度。
凸月则在农历初9左右到农历14左右出现,日月黄经差值为90度到180度之间。
满月,也就是望日,一般在农历15日夜或16日左右出现,此时日月黄经差值为180度。
然后是残月,在农历16左右到农历23左右出现,日月黄经差值为180度到270度之间。
下弦月出现在农历23左右,日月黄经差值为270度。
最后是下峨嵋月,出现在农历24左右到月末,日月黄经差值为270度到360度之间。
除此之外,农历月的最后一天被称为晦日,因为此时看不到月亮。
这8种月相中,新月、上弦月、满月和下弦月被认为是主要月相。它们都有明确的发生时刻,并且是通过精密的轨道计算得出来的。
月相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地球、太阳和月亮之间的距离、地球的自转以及月球绕地球的轨道等等。月相的变化也与不同地理位置和时间有关。
人们对月相的研究早在古代就已经开始。在古代,月相被用来决定节气和农事活动的时机。现代,月相仍然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被用于占星学、农业、钓鱼等领域。
总之,月相是观测到的月亮形态,它根据日月黄经差度数分为8种不同的形态,其中新月、上弦月、满月和下弦月是主要月相。对于不同的文化和领域,人们对月相的研究和应用也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