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属相与天干地支之间的关系
在农历纪年中,我们经常会见到类似“甲子鼠年”、“乙亥猪年”这样的字眼。这种称呼是怎么来的呢?
事实上,这是十二属相与天干地支纪年法结合后产生的结果。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势必要对天干地支纪年法进行一番简单的了解。
众所周知,中国早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历法系统,即。干支纪法”。所谓“干支纪法”,是指运用“十天千”和“十二地支”,依照固定顺序搭配结合而成。根据现有的、已出土的资料可知,天千地支不仅被用于纪年,还用来标记月、日、时。
对天干地支的最早史料记载源自于史书《世本》。《世本》大约成书于战国末年,是根据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史官积累的各种资料编撰而成。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容成作历,大挠作甲子。”容成和大挠都是上古传说中黄帝的大臣。据说,大挠:。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千;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
“十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对于天干解释可见《广雅·释天》:“甲乙为干。干者,El之神。”有学者根据这些记载认为,天千概念应该源自于。天有十Et”的古代神话传说,十个天干对应十日,是“产生于渔猎时代的原始社会,是十进制在纪时中的反映”。
“十二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至于十二地支的来源,郭沫若有自己的认识。在《甲骨文字研究·释千支》中,他认为十二地支源白于古巴比伦,“商室本发源于东方,其星历知识乃由西来之商贾或牧民所输入”。他甚至推测,认为“殷商民族自西北而来,挟有由巴比伦所传授之星历知识,入中土后而沿用之”。不过,大部分学者还是倾向于地支“本土说”的观点,认为十二地支是“夏人的创作”,源自“生月十有二”的神话传说。
“十天干”按照固定的顺序与“十二地支”搭配结合,即从天千的第一位甲与地支的第一位子组合,称为“甲子”,以此类推,每一个天干分别与“十二地支”进行一遍一对一的搭配,直到“癸亥”为终止,最终形成六十个用来表示纪念历法的千支符号。一组干支代表一年,干支轮回一遍就是六十年,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六十一甲子”。而后,再次从甲子开始进行新的轮回,由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十二地支与十二属相的结合,文字记载最早见于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的名著《论衡》。在该书的((物势》和《言毒》两篇中记录了有关十二属相的内容。在《物势》一篇中。王充历数了与地支相对的十一个属相:“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巳,蛇也。申,猴也。”又在《言毒》篇中补上了。辰为龙,巳为蛇,辰、巳之位在东南”。将两篇内容合二为一后,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没有按照严格的顺序排列,但已经与现代十二生肖属相之说基本吻合。
因为属相与十二地支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加之古人采用的是千支纪年法。于是,天千地支搭配组成六十个纪年,便与十二属相自然结合在了一起。以甲子鼠年为始,依次类推。属相按照十二年一个轮回,天千地支按照六十年一个轮回。这样一来,就出现了“甲子鼠年”这类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