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解读:闽南丧葬文化 闽南丧葬风俗 做功德

2023-10-08 20:55:21

说到闽南文化,最早是起源于泉州,指的是一群福建南部地区的人(主要是闽南人)共同生活在一起,然后共同发展和创新的地区性文化称为闽南文化。其中,丧礼也是闽南文化之一,那么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闽南丧葬文化。

丧礼,是人死后死者亲属生前友好哀悼、纪念死者的礼节和处理死者殓葬祭奠的礼仪。中国人是世界上最重视丧礼的。民间丧礼,历来沿袭2000多年前奴隶主贵族用的周礼丧制。闽南传统的丧礼也是渊源于周礼的。民间崇尚古人死后灵魂不死的观念,遵行儒家倡导的孝道,又盛行鬼神迷信。社会风气以大操大办丧事为孝,不如此为不孝;丧家也以为不如此不足以抒发自己的悲哀,不能表达自己的遵礼尽孝之心和求得逝者灵魂的保佑。大户人家更借丧事办理之机,眩耀门风,显赫家族。传统丧礼往往儒道佛三教合流,人鬼神轮番上场,仪式隆重纷繁,色彩斑斓;宗教迷信泛滥成灾,耗费无度,成为闽南第一大陋俗,受到古今有识之士的讥贬抨击。闽南传统丧礼中的陋俗,解放后屡经破除,直至开放改革之初,才得到根本的扭转。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闽南人大破封建迷信思想,移风易俗,丧事新办,蔚成风气,思想获得有史以来的大解放。现代闽南丧礼,奠祭如故,却简朴卫生,朝着更科学更适应社会进步潮流的方向发展。大街上充满民俗风情的大"出山"已不复见,然而做功德超度的诵经声、精致的彩礼"灵厝"还时而可见,吸引着年轻一代惊异的目光。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不轻易退出人们的头脑。先行富足的人们,面对财富,还有迷惘思想。但是,在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之间选择了科学和文明的闽南人,是决不会被传统的糟粕永远困惑的。团此,回顾过去的岁月,对传统进行反思,是非常必要的。闽南人忌讳说自己亲人的死亡是"死",而是称为"老了"或"过身"。人死而不言死,意味深长地表达了闽南人对死的传统观念的留恋。在闽南人的传统观念中。至亲是不死的。每个死去的人都有自己的活着的亲人,都是活人的"至亲"。这样,每个死去的人都不死,统统还活着。那么,死去的是什么?活着的又是什么?在闽南人的传统观念中,死去的只是死者的肉体,活着的则是死者的灵魂。民间又认为,人活着的时候,灵魂主宰着自己的肉体,不能支配他人;人死后,灵魂还存在着,它离开自己的肉体,能影响甚至支配还活着的人,能给他们带来灾祸,也能给他们带来幸福。亲人之灵保佑子孙后代。灵魂是令人敬畏的。死者的灵魂居住在另一个世界――地府,过着和活人没有两样的生活,要吃要喝要穿要住要钱花,逢年过节还要回到原来的家里到处走走看看。这种"灵魂不死"的观念起源于远古的原始人类,当今天的现代人还常常为在梦中与死去的亲友相会而心挂震撼的时候,就不难理解远古的原始人类日在梦中会见死者而产生死者灵魂不死的念头了。灵魂不死的观念不只根扎在闽南人的传统观念中,在中国,在全世界,这种灵魂的信仰和崇拜都是普遍的。只是西洋人以为死者灵魂上了天堂,由上帝供养,吃"大锅饭";而中国人则以为死者在阴间地府的供养,全靠活着的家人供奉。无人供奉者则成为俄鬼,作祟于人。闽南每年旧历七月的普渡,就是敬供这些无人祭扫的俄鬼,祈求他们不要作祟于己罢了。"灵魂不死"、"阴间地府",现代人听起来,真是神话故事,或者是像"飞碟"、"外星人"一样的现代传闻。但是,在闽南人的传统观念里,则是千真万确,至少也是应该信其有而不可信其无的事。死者灵魂既然不死、到另一个世界去生活了,所以闽南人不称死亡为死,而称为"老了"。在这里,"老"就是"终结"的意思、"老了"意即死者的灵魂结束了它在人问的存在阶段,但是没有绝灭。在传统的灵魂不死的观念上,佛教、道教起了重大的影响。在闽南人传统观念里,死者的灵魂还得再受摆布,面临着令人诧异的悬殊命运:虔城从佛的死者,灵魂直上西天净土的极乐世界;得道成仙的,则定居仙岛神山,都可享乐;凡人落入阴间地府,一律被押往地狱,接受十殿阎罗王的审判。依平生善恶判处,善者直送第十殿,投生为人;生前有罪恶者,依次过十殿审讯,历尽惨绝人囵的酷刑后,或投生为牲畜,或投入最底层的地狱,永受折磨,不得投生,惨不可言。地狱之说原来自佛教的善恶因果报应"六道"轮回说,道教接过此说,对地狱作了更详尽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描绘。民间不敢奢望自己的亲人死后能成仙成佛,唯恐死者灵魂在阴间饱受折磨,无不希望死者灵魂早早免罪投生为人。闽南人说死为"过身",就有祝愿死者灵魂安然投生人性的含意。"过"即"转移","身"为"身体"或"身孕";闽南话称妇女怀孕为"有身","过身"即灵魂已转世投胎,重新获得新生,不受地狱之苦了。这不死的鬼魂,恐怖的地狱,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我们的先人,为历久不衰、五彩纷呈的闽南传统丧礼,奠定了信仰基础。丧礼起源于灵魂不死的观念。远古的原始人类在形成灵魂不灭观念之前,不埋葬死者,无礼可言。《孟子?滕文公》篇说;"盖上世尝有下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把死去的亲人的尸体随随便便扔到荒野山沟里。原始人类的灵魂观念形成以后,才埋葬死者,并举行仪式,安抚灵魂,安排死者死后生活,形成丧礼。我国考古挖掘发现:距今约18000年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将死者埋葬在自己居住的山洞深处,并随葬石珠、骨坠、有孔鲁牙等装饰品,尸体周围地上撒上红色的赤铁矿粉末。这是我国最早的葬俗遗址。经过漫长岁月的演化,葬礼日愈繁琐,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对丧礼作了规范,形成一整套礼仪――周礼之丧制,是帝王将相丧葬之礼。周朝时,诸子百家之一的儒家极重丧礼,发表论述丧礼的着作最多。这些着作分别收辑在儒家论礼的《仪礼》、《礼记》中。这两部书与《周礼》被后世称为"三礼"。"三礼"记载的丧葬制度和论述的各项丧葬礼仪规范,为后世所沿袭。后世流行的葬前礼仪、五服制度、居丧守孝、祭祀亡灵等丧礼,基本程式都出于"三礼"。儒家极重丧礼,同时又提倡孝道。儒家的祖师爷孔子把"孝"的内容概括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儒家的另一祖师爷孟子甚至说:"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唯送死可以当大事。"把治丧抬高到比赡养更高的位置,成为衡量孝的最高准绳。儒家后来被中国历代封建帝王所独尊,其学说儒学成为封建统治阶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正统理论,儒家的道德伦理也成了社会的准则。儒家将人人应尽的"孝"和统治阶级的"礼"结合起来,按官家的礼办丧事就成了每个人都要*的了。原来民间朴素的灵魂崇拜,变成充满繁褥礼仪的"事死如事生"的厚葬表孝心的竞赛。佛教的传入中国,道教的兴起,发展了灵魂的"来世"迷信。人们不再只为亲魂在阴间的供养操心尽孝,开始担忧阴间的阎王。判官、小鬼对死者灵魂的虐待、迫害和死者灵魂不能投生人世。从此隆重的善待死者的丧礼中又增加了侍鬼神的内容。闽南的传统丧礼沿袭儒家以"孝"为核心的周礼丧制的基本程式,以厚葬死者和做佛事敬鬼神为基本内容。千百年来,闽南传统丧礼,结合了地方色彩,仪式有所简化,但是事鬼神之风却更强盛了。灵魂不灭和宗教迷信观念始终支配着人们在丧事中的活动。死者的死亡被当作死者灵魂的生活转折点――阳世生活的结束,阴间生活的开始。面对死者的遗体,人们以人礼待之,孝敬以四季衣裳、丰盛宴席,痛哭惜别,为他送行;对于死者的灵魂,又以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设想灵魂在阴间生活的需要,而加以安排,以鬼礼待之,焚烧纸做的奴仆、楼宇巨宅、车马轿、成箱的纸钱…以尽孝心。这种"视死如生"、"事死如事生"的做法,是闽南传统丧礼的基本原则。阴间的社会,历来传说和人世一样有种种弊病。人间的包公,传说死后成鬼王,也只管十阎王殿之一。即使最公正严厉的十大地狱的鬼官,也贪赃枉法,更不用说小鬼们的歪心了。善魂怕吃冤狱,恶魂惧受酷刑,丧家敬奉鬼神,以求保佑死者灵魂早日超生的丧礼,在人一死就举行了,一直贯穿整个丧期。佛教说诵经可以赦减灵魂的罪恶,于是请僧诵经之风盛行。佛经上一个有功德的佛教徒,曾打入地狱,救受难的母亲,于是请僧人做法事"破地狱"拯救亲魂之风再盛。闽南传统丧礼,充满了亲人对死者的哀思和慈亲之孝,也充满了愚昧和迷信。但是,当我们了解了我们的先人曾经是这样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和希望,我们只能先予宽恕和惋惜――他们确实话得太辛苦了。人临终的时候,不能继续睡在床上,要移到住屋的正厅,睡在用两条板凳和三块木板临时搭起的"水床"上。夭折者或父母尚健在者或地位卑微的家庭成员(如填房小妾)不能置正厅的,也要移到床前地板的草席上,或把"水床"搭在护后里。这叫"搬铺"。民间迷信,人若死在床上,则灵魂会被床架困住,不得解脱。"木床"用三块板,取其单数,表示死者的灵魂将单身上路,不会拉一个家庭成员作伴。灵魂和鬼的观念,在人未死时就在人们的脑子里活现起来了。搬铺之后,人未断气之前,绝对禁止家属痛哭;抑止不住悲伤者,只能转身掩面抽泣。被搬铺者,知自己时日已到,即吩咐后事。临终时,子孙能齐到者被视为"有福气"。在确定搬铺者已咽气后,亲属才能放声号哭举哀。这时,家人穿戴的鞋、帽、装饰品都要脱下,妇女更要披头散发,取"散发出千尾"、于孙后嗣兴旺之吉意。华丽的服装要更换为素净的布服。男子不能理发,直至服丧期满。死者咽气后,要立即"净厅",即撤走供有祖龛(内置祖先灵位)和神龛(内直神明像)的长第桌,或用布把它们遮盖起来。在正厅拉上布帐子遮住"水床"。在门前摆放供桌,上摆"桌头炯"一对,点燃白色的蜡烛和线香。来探铺者必先拜,然后入内抚慰丧家。死者被从头到脚盖上一条中间缝着红绸布的白被单――"水被",头下的枕头被换上了石块。死者脚边点上了白蜡烛或油盏,为他照亮了通往阴间的黑暗的路。脚边又供上一碗饭,插上一双筷子,这碗饭就叫"脚尾饭"。脚边再置两个纸做的女仆――"脚尾切",负责照料死者。一个已"上头"(已婚)的家属跪在死者脚边,边号哭,边不断地烧"银仔纸"(阴间用的纸钱),供死者在去阴间的路上用。大门被斜贴上白色的长纸条,父丧贴左边,母丧贴右边,双亲皆已亡的左右都贴;有的两边都贴成白色的X,以示"失双头",这叫"挂孝"。大门外还摆上一顶半人高的纸轿,供死者乘着去阴间,叫做"过山轿"。轿前轿后都立有纸做的轿夫,旁边放着插着线香的乌糖发糕――"碗糕??",给轿夫作点心。放置纸轿时,要串上几串"银仔纸",给轿夫挂上,作为工钱。"过山轿"是丧家最显着的标志,又显示死者的性别。男性的过山轿为绿色红顶,女性的"过山轿"为白色红顶。旁人一看到住家门口摆出了"过山轿",就知道这家有了丧事,同时也知道死者是男性还是女性了。辗转相告,死者的讣音很快就传开了。丧家除了贴纸条,置"过山轿"外,还要派人把死讯迅速报告与死者有关的亲属。死者是已婚女性的、一定要报告女方家庭――"外家"。女方代表未到,或到后未作许可,均不可殓葬。闽南俗语说:"死老爸扛去埋,死老母请外家来。"报告死讯的使者一般走得飞快,行色匆匆,故闽南人戏称赶急走路的人为"报死"。报死者抵达目的地后,不能进人家家门,只能在外呼叫,待人家出门来才报告死讯,随即离开。死者已出嫁的女儿接讯后,要立即奔丧,在接近家门的街头巷口,要边走边放声大哭,叫着"哭路头"。丧家亲友见到"过山轿"即知有丧,多会送上银纸,或白纸包的现金。让丧家自购纸钱,资助死者上冥路。丧家答以缠着红丝线的白布块,后改为手帕、红色示吉,巾帕寓"送巾断根",即与死者断线之意。这种送金银纸钱的礼节。在"过山轿"烧化后就不能再行。死者初丧,忙碌一阵之后,家人便开始分头张罗各项事宜。孝子孝妇长跪在灵前,向闻讯前来"探铺"的亲友磕头,陪着亲友号哭,不能脱身。刚遭丧事,孝子精神受到很大打击,头脑混乱,也不能视事。丧事千头万绪,丧家往往请亲族中一位熟悉古礼,有经验、威信高、身体好、熟悉本家而又信得过的长者代主丧事,凡事由他坐镇指挥,喊起喊落,孝子则依从他的安排。所以闽南话称一时失去主张的人为"憨孝男",极为形象。在长者安排下,一些人负责登记来探丧的亲友姓名及所给祭礼;一些人带着写有死者姓名、生死年月的字等去请择日师择定入殓的时辰;一些人忙着缝制或租借丧服;一些人去选购"寿板"(棺材);妇女不断折叠纸钱;厨房里不断浇菜煮饭,款待来探望或帮忙的亲友。这种从举丧开始到"出山",一直不间断的"流水席",虽不丰盛,但要吃掉大量的食品。有的住在近处的亲友带全家老幼一起来连吃数日,丧家不得辞赶。这种吃丧的陋习,造成丧家很大负担。灯火必须昼夜通明、这叫点"长明灯",为死者照亮阴间黑暗的路。丧家昼夜守灵。家里猫的脚被绑起来了,以免它跃过死者遗体。民间传说,尸体被猫跳过,会站立起来,见人就抱,一起倒下。人们忙碌不停。隔天,死者遗体就要人殓。闽南丧俗,老人死后第二天才入殓纳棺。年轻夭折或死于恶疾者,当日就入殓出葬。入殓前要"乞求"给死者擦洗遗体。"乞水"由孝男孝女执行。他们往附近溪边或水边,一到水边,扔下两个用红丝线系着的铜钱,说:"用土地公买水!"然后取水,啼哭着回家。亲属在门口等候,等到他们"乞水"回来,一起啼哭入门。这种"乞水"的风俗与我国西南某些少数民族极为相似,引起社会学家们的极大兴趣。"乞水"之后,要"乞灰"作铺棺底用。"乞发"由孝男手提竹筐,一个米斗倒盖在竹筐中,到距离自家三户以上的人家的门口,下跪乞求人家的柴草火灰(旧时闽南举炊都用柴草)。被乞灰的人家将灶里的火灰放在孝男的斗上,丧家答谢以红烛一对。孝男乞得三家不同姓的人家的火灰后,啼哭回家,孝女孝妇在门口啼接。乞来的水倒在磁钵里,请来父母双全的"好命人"为死者洗净。"好命人"用一双筷子夹着白布,为死者洗头面,梳头,再拭擦全身。但只作拭擦的样子,比划一番而且。一边拭擦,一边不断对死者说好话,告诉死者已为他拭净了,可以去见以前先到阴府的先辈亲人了。民间相传用"长流水"拭身,可使死者投生乐土。死者遗体洗净后,即为他穿上"寿衣"。寿衣又称"张老衫仔裤",多在死者生前择"大生肖年"(如龙年等)制下,也有临时赶制或到"寿衣店"购买的。"寿衣"外套,男性多为长袍,另加马褂、瓜皮帽,女性多为衣裙披风。女性内衣"白布杉仔",有的还是当年结婚穿着过的。死者常要穿好几套衣服,以"重"计算,每件算一"重",夹衣算二"重"。通常是穿三领(衣)五"重",或正领(衣)七"重",最多的有十三"重"。男性一般着两条裤,问女性三条裙。"寿衣"忌皮制,俗传穿着动物皮制的衣服,到了地狱,阴官分派投生时,往往被派生为牲畜,故为大忌。在给死者穿衣之前,要举行"套衫"的仪式。在厅前的院子里放一个竹编的大"加箩",孝男手持竹筒(撑地,让孝男站稳),头戴新竹笠,签上插一枝红春花。另一个人与孝男面对面站着,将寿衣按内外顺序一件件套在孝男身上。穿套完毕,以麻绳穿入两袖筒,在袖口处扎住,然后孝男抽出双臂,脱出套成的寿衣,置新米筛上,端进正厅,给死者穿上。竹笠则往屋顶上扔。孝男或孝女完成"套衫"仪式后,要吃一碗甜汤圆。"套衫"的习俗,从一般的角度看,是为了给死者换衣的方便,一次便可穿上,不必一件件地折腾。孝男或孝女站在竹凳上,套起来也方便。但是头戴竹笠,竹椅下又垫着"加箩",却是令人费解。原来,这出于历史上闽南人民反抗清朝残暴压迫统治的传统。头戴竹笠,表示"头不戴清(朝)天";足下垫"加箩",表示"脚不踏清(朝)地"。满清时期的闽南人民,在世时不得不忍受清朝压迫,死后绝不愿灵魂再受压迫、这种强烈的反清情绪,透过"套衫"仪式,才得以发泄。以后代代相传,直到清朝覆灭之后,仍然沿袭不变,蔚然成俗。从"乞水"净身到给死者换上寿衣,称为"张穿"。"张穿"意即给死者穿上"张老衫仔裤",古礼称为"小殓"。"小殓"之后,便是死者遗体纳棺的"大殓",俗称"入大厝"。厦俗忌直呼"棺材"两字,而代之以‘大厝"或"寿板",是死者居住处。死者"入大厝’,表示死者灵魂生活的重大转折点,要举行隆重的告别人世的仪式。死者人棺大殓之前。要举行"辞生"的祭祀。"辞上"要备12碗菜肴供祭死者,荤素各6碗。若死者是虚诚信佛者,则12碗全是素菜。祭时由"好命人"或请来的道士(俗称"师公")逐一拿起每一碗菜,口中说着好话,边用筷子夹起菜肴,做出喂食的样子,将12碗菜―一敬献给死者。"辞生"是死者灵魂辞别人世的最后的盛宴。祭后请和尚诵经,叫做念"铺前经",多念"往生咒"。迎接棺材的仪式叫"接板",反之运回棺材叫"接板"。"接板"时,死者全家被披上丧服,列队跪伏在大门外迎接棺材。棺材运抵后,烧银纸,丧家将白米一包、干柴二把放在棺材上,然后才抬入门,寓"载柴米归来"的富足之意。"人大后",即死者迁居新住所,是吉事,政棺盖打开时不能号哭。死者全体遗属聚集一堂,乞来的火灰铺在棺底,再铺上金银纸钱或纸屑。有的还铺上成片成封的"库纸",这也是阴间用的货币。最后放上金银纸一叠,作为枕头,随葬金银玉器一并放入。死者遗体入棺之前要举行"放手尾钱"的仪式。"好命人"或"司公"将12Q枚铜钱经由死者的手,溜放入米斗,再将铜钱一枚一枚分发给死者的遗属。这时,"好命人"或"司公"高喊;"放手尾钱,子孙富贵万万年!"表示死者将财富留给了后代子孙。获得"手尾钱"的子孙得将铜钱用带子穿过,系在手腕上,孝男用麻带,其他用白带、青带,叫做"结手尾钱",既是带孝,又感激死者将富贵的吉兆传给了自己。死者遗体入棺时,必由孝男扶头。媳妇女儿扶脚,其他子女扶双手。安放好遗体后,盖上"水被",将写有死者姓名、生辰年月的木制神主牌覆在死者身上,并呼死者之名,请其灵附木主,再请出木主。然后才由工人盖上棺盖,丧家要赠给工人一个"红包"。盖上棺盖后,要举行"祭棺"仪式,死者亲属按辈分依次跪拜。如棺材要久停待葬的,拜毕,由工人钉钉封棺。不日即出葬的,则临出葬才封打。死者遗体入棺大殓之后,门外放置的"过山轿"燃化掉,让死者灵魂乘轿前往阴间报到。这时不能再赠丧家金银纸或送金银纸钱。死者生前用过的药瓶、碗筷、草席等物,要丢弃野外旷地,或再放一把火烧毁。在"大殓"过程中,僧、道不断敲钟鼓并诵经。闽南的风俗还有"敲棺材头"和"跳过棺"。若死者父母健在,人殓后,父母持棒敲击棺材头,谴责死者为人子而未尽养老送终之孝。若死者为女性,其丈夫准备再娶,就要手持雨伞,身背包袱,从棺材上跳过,高喊一声:"我去番边(出洋)。"这样,男人以后再娶,亡妇的阴魂便不会再来计较。死人就这样好蒙骗,所以闽南又有一句"憨死人"的俗语,用以戏谁轻易就受骗的人。"大殓"之后,死者亲属必须都正式着丧服,古礼叫做"成服"。也有死者咽气后就着丧服的。闽南的丧服原依古礼分为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分别用粗细生熟不同的麻布制成。死者家属及其亲友,依与死者的亲疏关系不同而着不同的丧眼,原则上是,关系越亲的,着越粗糙的丧服;越疏远的,着越精细的丧服。晚清起,五服不行,闽南都以白坯布制丧服,再套麻服于外。外套的麻服只分"大麻"(粗麻布制成)、"二麻"(细麻布,又称"地仔布"制成)。着"大麻"的,是死者的孝男孝妇及未嫁女。本家晚辈着"二麻"。丧服上,父丧不授缝前襟下摆,母丧不授缝后襟下摆,以示区别。成套的丧服,除衣服外,还包括"孝鞋"和"头白"、"孝帽"。孝鞋;孝男的为草鞋,内已编织进麻带;女为布鞋,加缝一小块的"大麻"或"二麻",依与死者关系亲疏而定。外孙的鞋上加维青包布块。"头白":即死者亲属头上戴的白色孝巾,用白坯布制成。制孝巾时不能用剪刀,必用手撕,撕成方块,再对角一折,折成三角巾,扎在额头上,孝巾围于额头正中处再加缝一小块"大麻"或"二麻"。外孙的"头白",用漂白的细白布(俗称"白西洋")制成,上面加缝一小块青色布。其他外亲是用"白西洋"布加缝小块红布,不佩头上,而缠在左臂。不曾戴过孝的小孩,在他们孝巾上的"大麻"、"二麻"或青色布上还要加缝一小块红布,以减丧气。"孝帽":已婚孝男戴白纸做的两侧高耸的纸帽,两侧垂下麻丝,直到耳边,帽上面再加缠有麻布条的"孝箍",也分"大麻"、"二麻"。女则戴白坯布制成的"甘头"。"甘头"呈长方形,像一只相邻两边豁开的面粉袋,不豁口的窄边罩在头顶,其他部分披在肩上,直垂后腰,大人小孩都戴。依五服穿戴着丧服的服丧带孝期,与所着丧服相适应,从三个月到三年不等。丧服改革后、服丧期也相应变革。成服后的丧家,灵堂正式布置起来了,气氛越显得肃穆凝重。在出葬前,来吊丧的亲友要跪拜,灵前设有跪拜用的草垫,上铺红毡,表示对吊客的尊敬。吊客一到,孝帐内的家属放声痛哭,丧家燃香二支,递给吊客。吊客掀起红毡的一角,露出下面的白垫,表示对丧家的尊重,然后拈香跪拜。丧家要陪拜。拜毕;插香于灵前香炉。晚上,学男要在棺旁铺草守夜,头枕土块,叫做"睡棺材头"或"守棺脚",至少头尾三日。孝男睡在草上,枕着土块,取古人"哀亲之在草"和"哀亲之在上"之意,叫做"寝苦枕块"。丧家在亲死大殓之后,每日要在灵前敬茶饭,叫做"捧饭",清晨和晚上各一次。"捧饭"时,孝妇要放声号哭,呼唤死者"起来吃!"叫做"叫醒叫困",视死如生,极尽孝道。

"捧饭"的仪礼

即使在死者葬后,凡有祭祀死者的日子依旧进行,并提前一天或三天就号哭"叫醒叫困",然后"捧饭",直到服丧期满举行"除灵"仪礼时,才不再"捧饭"。所以"除灵"又称"散饭"。大殓祭棺之后,除夭折或恶疾而死者即下葬外,一般要过"旬"即七日后)落葬,贫者也要二三日至一二周才下葬。"三七"后须择吉日下葬。富者则搁棺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才下葬,形成闽南丧礼中的一大陋俗。搁棺停柩,一般都出于尽孝的考虑。民间以停柩越久,表示子孙越孝顺。如果老人一死就尽速安葬,会被人视为子孙不孝,草草应付。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也都要停一段时间。闽南是商业中心,又是侨乡,出外经商做生意和出洋的人多。为了等待子孙奔丧归家,也要停枢。也有为筹措费用而停柩的。更有迷信的人,为找吉地好风水而耽误时日,或相信择日师指定的吉日,而久停不葬的。有的大家族、各"房柱"意见分歧,有的相信各自找的择日师选定的不同日子,有的各请风水先生选基地,选中的吉地相去甚远,久争不下,落葬无期……但是,不管什么原因的停枢,一般多停在自家的正厅里。出于特殊原因,不能停柩于家的,则在附近另搭小屋停柩,或寄柩于寺院;停柩的棺木要请工人加以油漆。油漆棺材多在服丧期内祭祀的日子进行,如"做七"、"百日"等。油漆要数遍,甚至数十遍,以示孝心,依停柩时间长短和经济能力而定。闽南的棺木多由六整块的杉木板制成,一头粗大,一头细小。一般多油漆成红色,棺身洒满金色。有的彩绘五彩花鸟人物,棺头写上金字"福"字(死者为男性)或"寿"字(死者为女性),字边加绘蝙蝠图案。棺尾绘上香炉、烛台、童男童女持幡接引的图案。闽南的出葬,俗称"出山"。丧家在"出山"前要提前通知亲友前来送葬。一般多为口头通知,互相转告;也有另发"讣音",书面通知的。后来的"讣音"发展成为铅字印刷、精心装订成册的,内有讣告、死者遗像、各人悼词等。接到通知的亲友,视其与死者丧家的交情深厚程度及经济能力,或致以挽联,或致以"轴"。挽联和"轴"都是贴字的一丈左右的布。挽联贴的字是对句悼辞,挽轴贴的是四字单句,如"乘龙西归"、"瑶池添座"、"登极乐界"、"百世流芳"等,都有致敬者的落款。后世多以花圈致敬。交情深的亲友,也有雇乐队或雇香亭、花亭前往送葬的。"出山"之日,亲友到齐,丧家家属披麻戴孝着丧服。送葬的亲友多以白布扎在左臂,后世改用一朵小鲜花或小白纸花戴在胸前。临近"出山"的时刻,孝妇孝女等丧家妇女手抚棺木痛哭,叫"哭棺材头"。这种号哭要哭到给棺材绑上杠之前才结束。孝男等跪伏于棺侧痛哭。时刻一到,棺材抬出门,这叫"转棺"。"转棺"之后,举行俗称"起柴头"的隆重祭典,又称"起车头"、"启灵",即送棺出葬之祭。在灵前排起供桌,排列着丧家五牲全席,次为女婿的牺牲祭品,其他亲戚的祭品摆在最外面的供桌上,点烛焚香。丧主(孝男头)先三跪九叩地跪拜,接着丧家本家人跪拜。家祭完毕,丧主钻进供桌底下,向接着跪拜的女婚等外亲跪拜答谢。当这些外亲跪拜时,有司仪者号令祭拜,并代他们读祭文。祭文读完后,外亲也要三跪九叩地行拜,跪伏在地上哭祭。这时丧主要从供桌下爬出来,跪在他们后面"随拜"。外亲的哭拜,通常因缺乏对死者的真挚情感而哭不出声泪,张嘴干哭,喷出的气息,扬起地上灰尘,一阵阵的,被看热闹的嘻嘻哈哈地称为"喷土粉"。女婿这方除了有被戏称为"喷土粉"的祭拜义务之外,还要在出葬队伍前列打出"灵旌"一幡。没有女儿的人家,往往要认个干女儿,以享受死后的这种待遇。好在以前的人家,一生就是六个八个儿女,认干女儿为身后计的就不那么多了。内外亲跪拜之后,丧主继续跪在灵侧答谢其他亲友的祭拜。"起柴头"的祭拜之后,举行钉棺盖的"封钉"仪式。"封钉"时,死者子孙一齐跪在棺尾端,每钉一钉时都由同族"好命人"念"四句",祝福"点斧":"一点东方甲乙木,子孙代代居福禄;二点南方丙丁火,子孙代代发家伙;三点西方庚辛金,子孙代代发万金;四点北方壬癸水,子孙代代大富贵;五点中央成巴土,子孙之寿如彭祖。"每念一句,子孙齐响应"好"!最后一根钉只是象征性地轻轻钉进一点,然后由丧主用牙咬拔出来,这就是"出钉"――"出丁",子孙后嗣将绵延不绝。如果死者为女性,封钉时则要由"外家"长辈象征性地先敲一下。这时丧乐队绕钵击出行进节奏,丧家子孙排成长串,在司仪的前导下,绕棺三周,这叫"旋棺"。施罢,孝妇孝女又痛哭号叫着,扑向棺木。紧接着是"绞棺"。工人将棺木用绳绑在俗称"独龙杠"的长长的木杠上,木杠两端又连着小杠,每端一般由4人或8人抬,共8人或16人。大家族多出动本族同姓之青壮年抬棺,以之为荣。绑好独龙杠后,罩上棺罩。棺罩上部是彩扎的宫殿和古装人物,下部垂下绣帘,罩住棺木。棺罩的顶上,吉祥物昂首挺立,男性用麒麟,女性用凤凰;都是栩栩如生的闽南工艺彩扎。木杠前端上安上了五彩斑斓的彩塑龙头,木杠尾端上龙尾弯翘,象征着死者不死的灵魂,将由吉祥的麒麟兽、凤凰陪伴着乘龙西去,直抵极乐世界。起行了。先是响起一阵由缓转快的"通鼓"声和凄厉哽咽的唢呐声,随后鼓、钹、吹乐齐鸣,熙熙攘攘的人群为一尊高大的神明闪开大道――"开路神"来了!走在"出山"行列最前头的纸糊"开路神",身高丈余,面目狰狞威严,负责驱散沿途鬼魅。为了给纸糊的身躯带上生气而更具威力,在它的肚膛里挂着上一副血淋淋的猪内脏,以血腥镇邪恶。其后,一位慈眉善眼的老者,以车舆代步,沿途撒放纸钱。给小鬼做买路钱,与"开路神"的威赫相呼应,可谓威恩相加。这纸钱不同于烧化用的纸钱,是土白纸制的圆形纸,中间有一个洞,圆周都凿出波浪形,成叠插在一根小竹棒上,专供"出山"用。"好命人"不慌不忙地左一张有一张地撒在沿途的街上、过桥处。一条干草扎成的"草龙"走过来了,被点燃的草龙,火烟升腾,这是给死者照亮阴间路的。接着是一对白色的大"孝灯",写着某府、某代大父或大母的字样。有子称"三代",有孙称"四代",有曾孙称"五代",都虚增一代。孝灯之后是写着"万子千孙"和郡号如"延陵"、"颖川"等的示吉大灯。之后,一对长可拖地的木鼓吹,"呜呜"地吼着,为一支红色的"灵旌"开道。"灵旌"用红布制成,上书死者官衔姓名,由女婿制送,并请有名望的人殿后做"督旌官"。之后是主持葬仪、负责把"后土"的长者,请来给神主牌"点主"的"点主官",都乘轿而行。群轿过后,是亲友赠送的"挽轴"。"挽轴"都一幅幅地披在长竹竿上,每根竹竿由两个人扛着。接着是送葬的人群队伍。丧家的招待人员,手拿装着糖果和烟支的黑漆竹篮,在送葬队伍旁边伴行,给迟到的没有佩上小白花的送葬者递上小花,不断地给送葬的人们递上烟糖;根据整个队伍的前进情况,低声指挥身边这段队伍要快走还是慢走;有时还要吆喝路边看热闹拾买路钱的小孩。"大出山"的送葬行列往往蜿蜒如巨蟒,延伸几条街,其间还有一阵一阵的十音乐队、戏出、香亭(供净香炉的木轿),由丧家雇来,或是亲友出资雇来为丧家助势,在一路香气中,边走边喝边表演。后世增添了西洋钢管乐队,更是热闹喧天。送葬队列之后是丧家的队列。一阵"鼓吹"(民乐)吹打,后面是一串不坐人的木轿和焚香的"香亭"(有御封名位和赐物的还有"诰封亭"),有供死者遗像的"像亭"、供死者牌位的"魂亭"和由死者子孙抬着的"纸魂身轿"(里面坐着纸扎的死者"魂身",身边有"金童玉女"陪伴)。紧随"魂轿"的是诵经的身披袈裟的和尚,随后是"细吹"吹奏着哀怨的调子。盛装的棺木由8人或16人迈着整齐的步伐抬过来了,死者遗属由孝主带头紧跟在棺后,孝主肩杠招魂幡,手执号称"免仔尾"的孝杖沿途哀号,旁边必有两名亲友左右搀扶着。孝主由于涕泪不能擦拭而低垂着头,任由满面涕泪汇成两行颤悠悠地垂挂下来。其他的孝子学女也沿途号哭,甚至捶胸顿足,越是痛不余生,越是哭得惨烈,越显示对死者孝心足够。规模盛大的"出山",往往扛"轴"如云,鼓乐或"戏出"十数阵,围观者万人空巷,争看"热闹"。丧家的邻居、亲友,以前得过死者恩惠的,为感谢死者恩德,往往在出山队伍途经的路上设祭,叫做"摆路祭"。棺木每逢"路祭"必停下来,由抬棺者用杠棒撑起,吹奏鼓乐,孝主向摆祭人跪拜致谢,并赠以白布,同样要缠以红丝线。子孙众多的丧家,出山时遗属不走在棺材后,而是走在棺材前,由"独龙杠"上的龙头拉出两条白布,遗属走在两条白布中,攀布条而行,颇为"壮观",厦俗称为"拔龙须"。孝主手执"兔子尾",走在中间。"龙须"的两前端是女婚或孙婿或侄婿,称为"龙目"。"拔龙须"源于古代"执拂"之礼,意即送葬者牵引灵枢到墓地。厦俗,三代以上人家,老人出山,有条件的就要"拔龙须",以壮观瞻。"投龙须"出山的队列,棺木以鼓钹民乐殿后,称为"格后吹"。传统的闽南大"出山",是对死者最后的送别,是生者对死者敬意和怀念的最集中最隆重最淋漓的表达,也是对死者灵魂感情溢泻的祝福。大"出山"也是家族阵容的大检阅,社会关系的大曝光,展"门风"正其时。大"出山"中,先后登场亮相的闽南彩扎工艺、各式亭桥、服饰、挽轴、歌仔阵、戏剧、鼓铁、南管、十音、大鼓吹、西洋钢乐等,五彩纷呈,交相辉映,展现闽南灿烂的文化风采和精神向往,令人心驰神往。灵框和丧家队伍那一片雪白、鲜红、浓绿刚刚走过,鼓钦和弦管的余音犹绕,满街全神贯注的看客终于喘一口大气,走拢过来,感叹,打听,议论。哪里人围得多就往哪里挤,竖起耳朵,一字不漏地收听着,并随时准备断然地否定他人的误传,一鸣惊人地发表自己精辟的见解和内部秘闻。最兴奋的莫过街上的小孩,"出山"是他们盛大的节日。忙着看热闹的大人们,眼睛、耳朵都忙不过来了,哪还顾得上他们。他们和伙伴们一起带着小弟弟、小妹妹在人群缝隙间穿来钻去,畅开心扉,专注地看着听着平时难得一现的人间奇观,争抢着地上的小花、糖果纸、甚至还飘忽着的"买路钱"。胆子大的孩子跟在队伍旁边跑,凑近像亭,看看死者的遗像,学着吹鼓手的模样,走在他们旁边比划着,甚至大模大样地混人送葬队伍,走上几步,向送客或招待人员对小花和糖果。他们大胆顽皮的行动慧来大人的笑驾和伙伴们的无限惊喜。人群散尽之后,街头巷尾兴高采烈的孩子们聚在一起,争先恐后炫耀自己的所得和冒险经历,随即玩起"出山"的游戏。他们轮番模仿出丧队伍中的各式人物,惟妙惟肖极尽夸张,引来小伙伴们的尽情嘻笑。他们成群结队,反复唱着出丧鼓乐的调子――"咿喔咿啊隆咚锵",声浪一浪高过一浪。他们甚至走出小埕、小巷,游上街面。只在大人、家长的斥骂声中才一哄而散。幼小的心灵中,欢乐远胜过悲哀,在大人的世界里又何尝不想通过鼓乐来驱除心中的悲哀和不祥?而传统的沿袭继承正是由于这反复的*观摩,才得以实现。"出山"的队伍选繁华热闹的马路走。走过同市区后,孝男跪在路边向送葬的亲友叩头拜谢,婉请送客止步,这叫"谢步"。送客送到这里就完成了送别死者的礼仪,就可以取下佩戴的丧花,弃在路上,各自散去。送葬时要中途离开的送客,也可以随时扔掉丧花而离去。"出山"的队伍在"谢步"之后,大大缩短,行进速度加快。棺木要在太阳下山之前下上。坟穴己事先挖好,墓志铭、墓碑也都早已备好。墓志铭多由两块尺二红色方砖组成,请有名望的人用笔墨写上死者生平,也有用石料刻字的,然后对台放在穴内棺木尾端底下。墓碑用长方形花岗岩石板刻成,顶顿书本性都望,下书朝代、死者官爵、名谥,及立碑者名分。墓碑上的字数有讲究,以"生、老、病、死、苦"五手反复,一字字指读碑文,最后一字应该是"生"或"老",这是撰写墓碑碑文时特别加以调整的,如是为吉祥。棺木到达墓地后,取下棺罩,抬到墓穴前,孝男孝女等分列左右,跪拜,号哭,诀别。和尚或道士在旁诵经。诵经完毕,人葬时,先放墓志铭,然后土工拔下棺木底下的通气木栓,抬棺入穴,盖上灵旌。孝男将"木主"覆在棺上,请死者魂灵起千附主。孝男盖了第一杯上,然后掩上立碑。墓旁立有写着"后土"两字的土地公碑,表示敬请土地公看护、棺木埋葬之后,要由点主官先以五牲或三牲祭拜土地公、并烧金纸,这是必不可少的。祭过"后土",孝男身背木主于背上,向着太阳的方向跪下,由点主官用朱笔和墨笔"点主"。原有木主上的"神主"两字,主字先写成"王"宇。这时,点主官先用朱笔在王宇上点红点,红点上用墨笔再点一下,"王"字就变成了"主字。"传说经此一点之后,死者的灵魂就定在木主上了。闽南的"点主"都是在神主牌或遗像上下先点红笔,再点墨笔。点主官在点主时日中还要念吉祥句:"点天天青,点地地灵,点眼眼明,点耳耳聪,点主子孙兴旺。"点完朱笔后,即将朱笔朝太阳方向掷去,只留星笔。丧家在点主后,向点主官拜谢,然后将本主放回装有五谷和格钉的米斗内,米斗放在墓碑前,移过祭"后土"的牲礼,祭坟跪拜,然后烧银纸。祭墓结束后,将带来的五谷种子撒在坟上,留下一部分带回家,以兆子孙丰收富足。丧主和全体遗属绕募一周,再抬一块墓土放在米斗里。木主由孝孙捧着,乘轿回家,这叫做"返主",就是把死者灵魂请回家。"返主"时,不能依原路回家,而且在过桥、拐弯时要叫着死者的名字,请它跟着归家。"返主"时还要不断滴洒从坟地附近汲来的水。木主由在家的妇女在户外路头哭接回家。从坟地上请回的木主,安放在正厅的临时灵桌上,坟土放在香炉里,桌上摆上祭品和桌头用,点燃香烛,举行安灵仪式。从坟地上返家的人要依次在本主前点香跪拜。安灵之后,宴请亲友、宴席的最后一道菜必是猪肉煮红酒糟,俗称"红槽肉"。参加葬礼的人都以吃"红糟肉"为吉利,所以请吃这种宴席又称"吃红糟肉"。这种古老的习俗延续至今。现代的人们以"红槽肉宴"答谢亲友对产家的关心帮助,以淡薄哀丧气氛,力丧礼关键阶段划上句号。棺木下葬的第一、二天或第七日,丧家要上山巡视,看看坟墓的情况是否正常,死者是否确实已"入土为安",而不是一葬了之。巡山显示了丧家对死者负责尽孝的情怀。巡山时,死者遗属都披麻戴孝,备牲礼等祭祀用品,先把"后土",烧金纸;后第坟墓,烧银纸。都要焚香,点烛,上供跪拜。至此,落葬才确实结束。有钱人家巡山之后,在墓园建设完成时,还择吉日举行"圆坟"仪式。届时像设山那样,再行条把。贫困人家落葬、立碑、推土后,不营建墓园,巡山结合圆坟,不另举行"圆坟"仪式。长眠在寂静的山林,这就是人生的最后旧宿。脱身世俗的喧嚣,来到大自然的怀抱,面对空山新坟,生者几多悲恰,几多感慨,几多缅怀。巡山回坟,完成安葬最后仪礼,同时也是今后果墓的*。后代子孙每年清明节前后十日内,一定要上墓祭扫,告慰先人。坟墓周围的地理形势俗称"风水",世俗也有将坟墓称为"风水"的。自汉代以来,阴阳五行之说盛行不衰,"风水"迷信随之而起,闽南也不例外。世俗以为"风水"选择的得当与否,将对后世子孙人了繁衍、事业发展与否起重大影响。闽南专司此道的人叫做"风水先生"。闽南山多溪乡,风水先生在山水环抱之地,掐指一算,指某处为地脉聚结之点,即是好风水,葬后心家道大发。有钱人家极迷信风水,往往重金聘请灵验的风水先生选择吉地,作为自家风水。贫困人家有的连棺木都买不起,多选高燥之地。草草埋葬,也不营建墓地,只尽人子之孝心而已。人死后,一时找不到好"风水",或各"房柱"(直系分支)各信各自的风水先生而意见不一,常是有钱人家停枢的原因。有时形势异变,家道败落,任棺木杆烂,枯骨毕露,惨不忍睹。风水先生也有"失风"的时候,下葬后丧主生意失败,人丁折损,也是常有的事。这时风水先生也毫不慌张,一句"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直叫丧主自认先人没福气。补救的方法是有的,就是再请风水先生择地重葬。闽南俗话说"九葬九迁,十葬万年",以为改葬次数越多会越好,都出于对"风水"的迷信。穷人讲不起"风水",连坟墓也十分简陋。最简的是掘地为穴,棺木直接下土,掩士后再堆上土,高出地面,呈龟状,俗称"墓龟"。稍好的,先挖穴,以灰土筑壁,然后下葬。墓旁立"后土"碑。有钱人家不但讲究"风水",坟墓也讲究。墓室以砖或石砌成。更有以三合土拌以糯米糖浆捣筑而成,非常坚固。落棺后,加盖木板、石板后,再盖灰土封闭,也是呈元盖状。墓坟四周有步道环绕,左右和后方堆土,筑成"墓山",以为依托,以砖、灰土砌挡土矮墙。墓碑前以长石板筑成墓桌,供祭祀时摆放香烛祭品。墓两侧砌起砖石"墓袖",向左右延伸,环抱坟墓。墓前左右立石狮守墓。"后土"(土地公)牌立在墓旁。墓埕前开凿山塘,碧水滟滟,与墓山相映。闽南的坟墓有单葬、合葬。合葬的多为夫妻,墓矿中以砖隔开,后殁者葬时不必动及先葬者棺木。合葬夫妻墓的墓碑上已刻好夫妻姓氏等,已葬者填以朱色,在世者不填失色。亲亡之后,遗属要服丧持哀一段时间,古称居丧、守孝,闽南称"带孝"。古礼对居丧期间的服饰、行为以及居丧期的长短有严格规定。服丧期根据遗属与死者的关系亲疏,从三个月到三年不等。子为父母的居丧期为三年。居丧期间,遗属必须着丧胆,不得理发化妆,禁房事和娱乐游戏,不视外事。孝子还必须搭草屋居住,睡在干草上,头枕土块,叫做"寝苦枕土"。饮食也极为简陋,生活十分清苦。古时多有官吏为父母守丧而辞官的。古人以居丧思亲尽孝,情义可嘉,然而繁缛的礼仪规定大大影响了丧家的正常生活。闽南的丧礼中,居丧,从形式到内涵都有很大变化。"带孝"亦即"戴孝",古礼称着丧服为"戴孝",闽南的"带孝"就是这个意思,但已大大简化。长期着丧服,妨碍正常的生活,因此闽南人集中丧服上的显着特征,以丧服用布制成"孝布",佩在衣上以替代丧服。"孝布"长约二寸,宽约一寸,以制白丧服的白坯布(俗称"青头布")为底,中嵌粗麻布、细麻布或青布。遗属按与死者的亲疏关系选佩,基本上与丧服的"头白"一致,一看就知道佩戴者为谁"带孝"。女子又分别以麻、白布、青布条束发,也属又分别以这些布条串起手尾钱挂在手腕。但是居丧期每逢祭祀,仍然要着丧服,祭毕脱去,只佩"孝布"。这是一项很大的改进。居丧期普遍缩短为一年,也有三年的,但不论三年或一年,都只有前四十九天或一百天内才比较严格地持哀。男子不理发,女子不化妆,不听戏,不游戏,不行房事,要佩戴"孝布",不能参与他人的红白喜事,不能蒸甜?@、包粽子,不进别人家门,但可以正常做生意、上学。第四十九日或第一百日的祭祀过后,有的就撤除灵桌,将牌位安放在祖龛旁,同时"换孝",即将"孝布"中嵌的麻布、青布取下,和金银纸一起焚毁,头绳和手尾钱串绳,麻的换白,白的换青,只佩青头"孝布"。关系较疏远的孙辈、侄辈、平辈女婚等,有的四十日就烧掉"孝布",就此除孝,不再"带孝"。一般换孝都在"做百日"时。已出嫁的女儿,"孝布"不能戴着回家,平时都寄放在香炉旁,称为"寄孝"。"换孝"后的孝布称为"细孝",原来的孝布称为"粗孝",表示逐渐降低悲哀程度。"换孝"后各项持哀规定实际上已部分解除,特别是百日后。俗语说:"百日内无应酬,百日外无丧。"可以理发、娱乐等,唯带"孝布"、扎孝绳、手尾钱等,还显着地表示着持哀的情结。待到死者亡故满周年,居丧期止,才可以全部去除。死者亡故满周年,要举行隆重的祭祀,闽南称"做对年"。届时普遍进行"除灵"、"请入龛"和"除孝"。这一天的祭祀过后,将死者牌位和香炉由灵桌移到长案桌祖龛旁,将灵桌撤除,扔到野外。撤灵桌的最好是属龙和属虎的亲友,这叫"除灵"。死者牌位放入祖龛,与祖先牌位排在一起,今后一同享用祭祀,这叫"入龛"。"入龛"时,从原祭祀死者的香炉取出一撮灰,放人祖龛前的香炉、原来的香炉弃之不用,所以也有将"入龛"一称为"合炉"的。有的虔诚的佛教信徒,往往嘱咐家人将自己的牌位奉进南普陀寺的功德堂,称为"进主"。也有孤老牌位被族人"进主"的,更有遗属为方便祭祀而将先人牌位"进主"于功德堂的、功德堂宽敞整洁,气氛肃穆。牌位都安放在玻璃大龛里,伴着寺院的晨钟暮鼓。每日都有人焚香点烛,重大佛事活动日,更有僧侣诵经,这对佛教徒及身后无人奉把者来说,实为清净乐土。遗属佩戴一年的孝布、头绳等,这时可以全部取下,与金银纸一起焚毁,这叫"除孝"。遗属自此正式结束居丧期,完全恢复正常的生活。女眷普遍头插"红春"花,可以参与红白喜事的应酬,过年过节可以蒸甜。居丧三年的,"做百日",粗孝换细孝;"做对年",再次换孝,将丧志用布由白换青。"做对年",除灵桌后,不立即将牌位"入龛",而暂置祖龛旁的牌位,待"做三年"时再"入龛",同时除孝。也有"做对年"不除灵桌,直到"做三年"祭祀时才一起举行除灵桌、入龛和除孝的。居丧三年,指的是首尾三年,实际上是24个月。在死者亡后的第三年"忌日",举行"做三年"祭祀,之后结束居丧期。为父母带孝的,除孝后往往再用黑头绳束发四个月。对亡故亲人的祭祀,从他咽气后供"脚尾饭"就开始了。除殓葬时的"辞生"、"起柴头"等重大祭祀之外,还有"捧饭"、"做旬"、"做百日、"做对年"、"做三年"等祭祀,富有人家还延请僧侣为死者"做功德"。居丧期满后,逢死者生日做"生日忌",逝日做"冥忌"。每逢"清明",上墓祭奠;"冬至",搓汤圆祭祀。"捧饭"又叫"敬饭"、"孝饭",自死者大殓入棺后就开始,每日早晚二次,泡茶做饭,供在灵桌牌位前,请死者享用。"捧饭"时,要对着牌位号哭,你死者还活着那样,招呼他起床和睡觉,叫做"叫醒叫??。早晨先捧茶再捧饭,晚上先饭后茶。旧时闽南居民,清晨、夜晚常被凄婉顿挫的号哭声惊醒,多半是丧家在"叫醒叫??"时所为。"子欲养而亲不在",即景生情,哭声十分悲切,时而还伴着生者的诉说。"捧饭"自大殓后到"做四十九日"或"做百日"后才结束,叫做"散饭"。之后。每逢初一、十五都还要早晚敬茶饭,叫做"孝初一、十五",直到居丧期满。"捧饭"时间长,有的丧家不胜负担,捧一段时间后便改用干茶、白米奉祀,跪请死者"自己做",叫做"寄饭"。也有做"头旬"后只在初一、十五"捧饭"的。但是,一逢"做百日"、"对年"、"三年",前三日都要恢复捧饭,叫做"起饭"。"捧饭"是闽南丧礼中"事死如事生"精神最生动形象的体现。生者通过给死者泡茶做饭,灵前的恸哭和"叫醒叫??"、诉说,维系着与死者的精神联系,抒发了心胸的压抑,心情逐日平静,心理渐渐恢复平衡。这就不难理解,有的丧家平时表现欠佳的媳妇,却常常争做孝饭和棒饭了。但是也有勉强而为之的,那时的哭声就不那么有感染力了。"做旬"也叫"做七"、"旬等",就是死者死后每七天一次的祭祖,有说根据死者套衫几重而条几旬的,但是闽南普遍要做到"七旬",对高龄或地位显赫的死者最多做到"十三旬"。"做旬"时,以一、三、五、七的单数旬为大旬,二、四、六为小旬,只作一般祭祀。大旬分别由于、女、孙女主祭。头旬及七旬由子主祭,叫做"孝男旬";三句由出嫁女儿主祭,叫做"查某仔旬";五旬由已嫁孙女主祭,叫做"查某孙旬"。三、五旬,女婿及孙女婿都备办丰盛的祭品来祭祖,或承担当日的开销。无主的旬祭由丧家自理。"旬祭"理应是每十天一祭,汉语中的"旬"字就解释作十日,在这里却变成了七天。原来世俗认为"死人快过日",一句就缩短为七天,头旬过后又缩为六天,做完七旬,用不到四十九日。"做旬"时,必备丰盛祭品祭拜,必烧大筐的金银纸。富有人家多请僧侣或尼姑为死者诵经。祭祀过后,宴请亲友,特别是帮助办丧事出过大力的人。做最后一句即"尾旬"时,往往要烧纸"灵厝"给死者灵魂居住。"灵厝"还附有"厝契"即所有权证书,祭读后焚化。灵厝大小质量不一,差的陡然四壁,家具简陋;高级的有楼台花园,各式家具,奴仆丫环,配备齐全,车马轿、匾额都十分精美。"做旬"源于封建迷信。世俗相信佛经人生有六道轮转之说,认为人在死后与再投生之际,有所谓"中阴身",呈童子形,寻求生缘。"中阴身"求生缘以七日为一期,若七日终,不得生缘,则续求七日,至第七个七日,终必投生一处。世俗又传逢七家祀,请僧侣做佛事,能为死者修福,使其免遭地狱之苦,而投生为人类。因此"做旬"盛行。北方叫"七七"或"做七",我国南北朝时就有此俗,要做到百日。唐时盛行做到七旬。闽南的"做旬",普遍只是祭把。穷苦的人家"做旬",只能薄具祭品,聊表孝心则已。请僧侣诵经,为死者超度的,非富家不能。这似乎是个进步,实则不然。有钱人家不但大操大办,往往还请僧道为死者"做功德"。"做功德"是死者子孙感激死者养育之恩而请僧道做的道场法事,民俗认为这样做可以为死者赎生前罪孽,超越畜牲、饿鬼、地狱三恶道,而获得升天或投生人世。"做功德"多在"做旬"的三旬、五旬、尾旬,也有在做百日、做对年时作的。后来演变为过了这些日子,不论时间长短都可以追做。闽南是商埠,又是侨乡,做生意、出洋谋生的人多,亲亡多要奔丧,归家后又以为父母"做功德"尽孝为荣耀;不能奔丧,或事业未成功囊中羞涩者,发达之后,无不衣锦还乡,为父母做功德,补偿早年未尽的心愿。"做功德"之风随着闽南的兴盛而越来越盛。而巳要请僧道做,自己是做不来的。"做功德"在家中正厅做,也有在寺院做的。这种法事,耗费巨大,动辄数百、数千知时间长短不一,分三昼夜、二昼夜、半日一夜,最简的也要一夜。"做功德"要以旧带新,就是为死者本人做功德时,要同时超度先亡的长辈,有的同时超荐(度)数位、十数位前辈之灵,由他(们)带引死者。"做功德"必须请糊纸店制作精美的纸扎"灵厝",焚化给死者居住。这种纸厝往往又比一般"尾旬"或除灵桌时焚化的纸厝形制大,而且更豪华富丽。"灵厝"多为闽南民居"大厝"式样,也有楼房庭园式样的。堂外有车、轿和人夫;厝内厅堂匾额高悬,死者纸像端坐堂上,也有仆役伺候。厅堂、卧室内,精致点的,纸扎床柜、桌椅、被褥、花架、字画等摆设一应齐全,连窗格也有各种花样。纸后内,各处都立有丫环奴仆,听候主人使唤。"做功德"的纸盾,长一丈左右,高五六尺不等,做工精巧,惟妙惟肖,表现了当时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也展示了闽南纸扎工艺的精湛。"做功德"必由僧侣或道士来做,这是他们的课业,自家做不来,也不能做。"做功德"要布置神坛。神坛上方悬三宝佛像(请道士做,则悬三清佛像),左右两边悬十殿阎罗像和十八层地狱图,"灵厝"置后壁,灵桌放在灵靥前,上供死者、带荐者的牌位和祭品、香炉、桌头用,或按照受荐者生前形象制成纸的魂身坐像,依次分坐在灵桌前左右排列的交椅上。魂身旁摆着一箱纸扎"库钱箱",里面叠满成封的"纸钱"。丧家又多请糊纸店糊"二十四孝山"纸扎,置于厅内大门上。大门两侧饰以出嫁女儿献赠的"金山银山"。"做功德",由僧道数人或十数人诵经拜忏,有诸神、引魂、拜阎罗、拜药王、洗口愿、拜血盆、打桌头城(破地狱)、牵桩、走放马、劝愿、普施等内容,由僧道根据死者情况及做功德时间长短自行增减。丧家子孙着丧服同堂伺候,并参加僧道的施法。做功德时,亲戚多备性礼、金银纸等来致敬。每逢人家"做功德",闲人围观聚集,其时,有钱人家经常请梨园、傀儡戏班唱戏,吸引观众。做功德的前期,和尚、道士绕灵桌诵经,死者亲属跟着转,气氛还称严肃。后期的课业则不然,"打桌头城"时,和尚在叠起的桌上表演各种杂技打斗;"走赦马"时,和尚成队,急切跑动,队形交错变幻,如欢快舞蹈;"弄钹"时,一对饶钹抛上落下,旋转,绝不落地,扣人心弦;"劝愿"时,口念四句,讲故事,说世间无人不死,劝死者安心死去,俏皮话连篇,惹得围观者嘻笑不已。功德做毕,死者灵魂从地狱获得解脱,众人焚烧灵后、库钱给死者用。僧道还常表演"目连救母"等孝子戏。"做功德"即是尽孝道的行事,宣泄了人们心中的未尽心愿,欢乐的气氛冲淡了浓浓的哀丧气氛。闽南"做旬",一般都做到七旬,又称"四十九日"。按迷信的说法,这时死者灵魂已找到投生处,所以这最后一旬的祭祀特别隆重。"做百日"即死者亡故第一百天的祭祀,与做"四十九日"一样,是大的祭祀。"做百日"是闽南丧礼的一个重要标志。闽南俗语说:"百日内不应酬,百日外无孝。"丧事期间的一些禁忌,至此大部分解除,丧家基本恢复正常生活。到了死者亡故周年正日,要"做对年",即逝世一周年的祭祀。亡故二周年正日也要祭祀,称为"做三年"(按头尾年算)。"做对年"和"做三年"时,有的丧家就此除服脱孝,完全恢复正常生活。至此,整个丧期就结束了。在"做对年"前的第一个正月初三日,丧家要为死者置办新床。新床是用竹、纸扎成精美
同类推荐
探寻八字命理学诞生困境及成长历程:从古代神话到现代应用领域

探寻八字命理学诞生困境及成长历程:从古代神话到现代应用领域

八字命理学是一门以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配成八个字,以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为手段,对人的命运吉凶进行预测的学问。黄帝时期,大挠氏创六十甲子,战国时期,鬼谷子创六十甲子的纳音之法,汉朝时期,东方朔把六十甲子归纳为对应的意象,俗称“六十花甲”。这些术数基础理论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023-04-04

人生命运怎样受八字批命中的官弱身强型影响?

本文主要讲述了用神的平衡问题。官煞虽然势力较弱,但是可以直接补官煞,使其与日主的势力达到平衡。如果官煞的势力与日主的差距很大,即使在运岁中增补它的势力也不足以与日主抗衡。这时候如果有财的条件,可以用财来抵挡日主,加强官煞的力量,以达到平衡;如果官太弱不能成为用神,就直接使用食伤来克制官煞,达到平衡的
2023-04-04

通过八字命局分析,探讨导致婚姻破裂的因素和容易离婚的八字命局特征

广告中的诡异·请认真看完此文再消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感情婚姻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大家之所以怀有感情,结成夫妻,就是希望能够拥有长久的幸福和相伴终生的梦想。然而,这个梦想有时会变得很遥远,而且很多原因和矛盾能够导致感情破裂。有的时候,感情的破裂似乎是命中注定的。下面,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几张明
2023-04-05

通过女性八字结构来分析婚姻情况的案例研究

作为一个人,我们总想知道自己的命运和未来。有些人相信命运注定,有些人则认为我们可以改变它。占星术是其中一种方法,能够通过统计学、星座学和数学来预测我们的命运。本文将分享一个女人的星座命运,她通过占星师的指导来了解自己的人生轨迹。第一段:这个女人的命盘有坤卦、乙卯、癸酉、庚申、丙戌、甲辰、癸卯、乙卯、
2023-04-05

为何八字命理学中的清高与个性特征息息相关?

如何看待命理中的清高之人?命理学是中国传统学问之一,在命理学中,有一类人被称为“清高之人”。他们的五行纯粹,做官廉洁,重义轻利,即使没能当上官也能守节;有财不想用,喜欢清贫生活,清正廉明,孤芳自赏。举个例子,比如乾造(古时的八字命盘)是癸酉,甲子,丙寅,乙未的人。在大运中,癸亥、壬戌、辛酉、庚申、己
2023-04-05

如何在八字批命中找到官职,并保持五行的平衡

平衡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通过一种物质克制另一种物质,一种势力制约另一种势力,领导者指挥被领导者,管理者调度被管理者,我们才能实现相对稳定的状态。 一个人的命运中也存在着这样的平衡问题。在命理学中,官煞平衡就是指命主八字中的身、煞(七杀)和官(正官,偏官)三者之间的平衡状态。 如果身旺煞旺
2023-04-06

探究八字批命中正气的实质与内涵,你知道吗?

占卜学中存在一个重要概念——“正气”。它指的是八字中的地支和天干之间的五行相生相剋关系以及天干纯正之物(通常指正官、正财)所显露出来的特质。一个拥有“正气”的人,通常品行端正,胸襟宽广,刚直不阿,行事表里如一。 例如,如果一个人的八字为“庚寅 丁亥 丁未 庚戌”,大运为“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
2023-04-06

揭开八字批命中五行逆忤的深刻含义,探索五行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五行是中医、命理学等方面所讨论的关键元素。五行的强弱会影响到人的命运和人生的方向。逆忤是五行中微弱的一方,它无法与强盛的五行进行克制,因此很容易导致人生的不幸和悲剧。例如第一个例子中的乾造,日主壬水干助支生,其势强大,呈不可抗拒之势,戊土微弱,不知深浅,以阻水势冲奔,矛盾激化,导致天亡于痘症。第二个
2023-04-06

通过八字命局如何准确预测个人财运的方法和技巧?

图文并茂阐述八字命局富贵贫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八字命局被广泛应用于命理学和未来规划。八字是根据出生年、月、日、时四个要素,以阴阳五行为基础进行排盘,得出一个数字组合。通过八字命局的分析,可以预测每个人的财源、事业、婚姻、健康等方面。 根据八字命局的分析,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样的八字命局是财富充足的
2023-04-07

从八字命局角度出发,探讨易遭官灾牢狱的实例分析

根据这篇文章的意思重新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中文文章,使用p标签包裹段落:十二生肖中的狗,被认为是忠诚、坚定、正直、勇敢的象征。然而,在中国传统命理中,每个人的生辰八字也会影响他们的命运。以下是一些出生年份为狗的人会遇到的命运。乾:庚戌 丙戌 癸酉 丁巳如果你出生于这个日期间,你可能会受到印星、官星和
2023-04-07
Copyright © 2019 - 2022 老神婆风水大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黑ICP备202200357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