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国古老的释梦术(一)
有周公解梦之前,中国就已经有释梦术,其实释梦的过程就是把一个我们无法理解的、无法找到意义的梦境“翻译”成一个我们能理解的、有意义的故事或话语。无论哪一种释梦、古今中外,科学的、哲学的、心理学的、都是人们试图在未知事物中寻求意义的努力。这种努力可以抗拒我们对未知的焦虑。
这种解释本身和真理的接近程度有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解释本身提供了一种意义,而这种提供意义的行为能够缓解焦虑。就像我们都知道巫术是骗人的,但很多时候巫术治疗慢性疼痛、癔症、躯体化障碍等疾病的效果要超过心理治疗和药物一样。
其实,心理治疗中的很多东西都是假说,是不科学的。虽然如此,但它有用。
中国古代的梦学说很复杂,理论家卓松盛提出中国古代对释梦由三种倾向:
(1)信仰倾向,“表现超越主义精神,立足从事实外找到事实存在的根源和动力;
(2)理智倾向,“表现现实主义精神,力图从事实本身及相关事实找到事实的根源和动力”;
(3)调和倾向,“表现人本主义精神,力图从人与人关系中找到事实上和潜在的根源和动力”。下面我将从这三种倾向出发,简要地论述中国古代释梦理论的几个方面:
梦的成因和分类:信仰倾向的理论提到梦的来源是神秘的,来自彼岸的。在原始社会末期便已出现的甲骨解梦、占筮解梦和星象解梦,其理论便认为梦是神授的,而其释梦方法基本上是借助与梦境无直接关系的甲骨上的裂纹,卦象、星象等进行预测。后来逐渐形成了梦境的“神遇说”。《庄子?齐物论》:“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汉书?叙传》:“魂茕茕其神交兮,精诚发于宵寐”;《列子●周穆王篇》:“神遇为梦,形接于事。故昼想夜梦,神形所接。故神凝想梦自消。”也有人认为梦产生于魂魄。唐段成式《酉阳杂俎》:“道门言梦者魂妖,或谓三妖所为。”;姚莹《康輶纪行》卷十二“梦乃人魂出游”;明庄元臣《叔苴子》:“人之魄游于肾而宿于肝,故梦境皆魄所造也。”;明无名氏《至游子●内德篇》:“凡寝则神魂精魄游散于外,阴邪行以乘隙窃其精气。”
而中国古代理智倾向的理论家却认为梦来源于现实生活的人体状态、自然环境、社会活动等。《关尹子? 二柱篇》:“人人之梦各异,夜夜之梦各异……皆思成之。”;《全后汉文》卷四十六崔寔《政论》:“昼则思之,夜则梦焉。”;明庄元臣《叔苴子》卷五:“人之想念,可以役使血气,造作梦观”;唐无名氏《无能子》卷下《答通问第一》:“动乎情而属形,则昼夕寤寐俱梦”;《淮南子●缪称训》:“不哀不乐,不喜不怒,其坐无虑,其寝梦。”;《列子●周穆王篇》:“阴气壮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壮则梦涉大火而燔爇,阴阳俱壮则梦生杀。”;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藏气阴多则数梦,阳壮则梦少,梦亦不复记。”。
中医理论家还提出了“邪淫发梦”说,《黄帝内经●方盛衰论》:“是以少气之厥,令人妄梦其极至迷。”,并具体举出了心、肝、脾、肺、肾气虚、气盛时可梦见什么梦境。在《灵枢》中,提出了“厥气”居于各个脏器可引发的梦境。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还提出“夫瞽者无梦,则知梦者习也。”。
在传统梦的分类说中,与现代心理学最相近的是由乐令提出,钱钟书所总结的“想因说”──“盖心中之情欲、忆念,概得曰‘想’,则体中之感觉受触,可名曰‘因’”而其它分类却不够科学,《周礼?眷官?宗伯》中提出的六梦说——思、寤、正、噩、喜、惧。和三梦说——致、觭、成,不难看出六梦说的分类标准是混乱的。同样的缺陷在王符的《潜夫论》中的十梦说里也有表现,他把梦分为直、象、反、感、时、病、精、想、人、性,而直梦和想梦是从梦意的表现手段来区别的,人梦和性梦是互相包含的。
梦的功能:梦是具有征兆作用的,这一点在中国古代得到了理论家的公认,但具体内容却不同。一般来说,信仰主义者认为梦能预示清醒生活的吉凶祸福。《周礼》卷二十四注:“梦者,人精神所寤可占者。”《疏》:“谓人之寐,形魄不动而精神寤见,觉而占之。”“梦者,缘也,精气动也,魂魄离身,神来往也。阴阳感成,吉凶验也……梦者,告其形也。”王充《论衡●订鬼》:“且梦,象也。吉凶且至,神明示象,熊罷之占,自有所为。”。
但也有贬低梦的作用的信仰主义者,最常见的是道家。成玄英在《庄子●疏》:“梦者,情意妄想也。”;王夫之《庄子解》卷六:“梦者,神交于魄,而忽现为影,耳目闻见倘佯不定之境,未充其形象而幻成之。返其真知者,天光内照,而见闻忘其己迹,则气领心虚而梦不起。”。这都起源于庄子的“真人无梦”说——《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理智主义者倾向于否定梦的预测作用:王充《论衡●论死篇》:“梦者,殄之次也;殄者,死之比也。……梦者之义疑。……夫梦用精神,精神死之精神也,梦之精神不能害人,死之精神安能为害?”;王符《潜夫论●梦论》中说到梦不可以“专信以断事”,“本之所谓梦者,困不了察之称,而懵愦冒名也。”。医家认为梦多为脏器功能状况的兆示,《灵枢经●淫邪发梦》:“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
调和倾向的释梦观:卓松盛指出:[1,p460]“调和倾向是用伦理标准取代在认识论标准,而引起不同认识风格斗争意义的丧失。”调和倾向是讨论对待梦的态度怎样才能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而不重视梦理论本身的深刻研究,其核心思想是“贵合守中”。具体地说,是合于“礼”的释梦观才能被接受。
《孔子家政●五仪解第七》:“灾妖不胜善政,寤梦不胜善行。”《孔子集语●文王》:“恶梦者所以警士大夫也,……恶梦不胜善行。”《淮南子●缪称训》:“身有丑梦,不胜正行。”贾谊《新书●春秋》:“天子梦恶则修道,诸侯梦恶则修政,大夫梦恶则修官,庶人梦恶则修身。”《二程粹言》:“圣人无梦,气清也;愚人多梦,多昏也。孔子梦周公,诚也,盖诚为夜梦之影也。学人于此亦可验其心态之定否,操术之邪正。”
总的来说,调和倾向的观点是人的所作所为,特别是对梦的观点和态度不能偏离常规,梦与个人清醒状态的生活是相关联的。《关尹子七》:“好仁者多梦松柏桃李,好义者多梦刀兵金铁,好礼者多梦簠簋笾豆,好智者多梦湖川洋泽,好信者多梦山丘原野。”
『此★文为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