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天命观的由来与发展,揭示古代中国哲学中重要的概念——知天命
2023-04-16 03:46:09
天命观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先民在万物有灵的观念基础上,将各种自然神和人文神融合成为天神,然后发展出与之相关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来源于殷商时期,后来历代思想家对其进行了增衍,对中国古代文化、思想、政治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殷商时期,中国古代的思想体系中,万物之神——天帝在社会需要下应运而生。在以信仰天帝为中心的基础上,人化了天命信仰,统治者将君视为天之子,将天之命与君之命绾合,"天命有常"成为巩固统治的有力武器,用依靠重人事,修道德,实行仁爱之政,使天下归心,万民顺附,取代了商朝。于是,周初统治者反复强调要镜鉴前代的盛衰、治乱,反思桀、纣淫乱败致亡的教训,承继禹、汤明德隆治的经验,认为天命必须和人事相配合,不尽人事,仅信天命,灭亡是迟早的事情。所以,《尚书》中说:"天命靡常,唯德是从。"
当统治完全巩固以后,“天命靡常”命题被“天命不易”所取代,也就是说,天命变成了超然的意志和永恒的秩序,这是周王朝的统治不可移易的象征。《诗·周颂·敬之》篇记载周成王告庙之辞云:“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
然而随着西周的开始衰落,统治者对人民不再有任何佑护,人们不再相信“天命”能够恒久维持它的惠爱、公正和全能,于是出现了“天命不彻”的言论,开始背离周初统治者为统治需要而具有“常规”的“天命。”
总的来说,天命观的产生及其在历史进程中的演变,从殷商“有常”到西周发展期的“靡常”,到鼎盛期的“不易",再到衰退期的“不彻”,整个过程似乎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上升,正是在这样不断更新与演变的背景下,天命观才得以在古人的观念中不断生长,最终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