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考虑地形因素影响方向的问题?
因地制宜的建筑——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在选择地址确定坐向时要考虑地形因素,这是因地制宜的基本要求。这里的因地制宜,就是要求根据环境地形的客观性,采取相对自然的生活方式。古代周易中就有所提到:“适形而止”,可以说它是因地制宜的代表。历代文献中也多次提到这个问题,比如《史记•货殖列传》。太公塑封与营丘,地泻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渔盐。意思就是因地制宜的建筑不仅可以适应环境,还可以产生实际效益。
自古以来,中国各地因地制宜的建筑就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形式。例如,古代西北方的中国人大多采取穴居式的窑洞居住。这些窑洞位多朝南,节省材料,防火防寒,施工简易,还能起到冬暖炱凉的效果。而西南地区由于潮湿多雨,又多害虫野兽,人们便多建造干阑式的竹楼去居住。这种建筑大多修建在依山傍水之处,多是楼下空着或养家畜,楼上用来住人。里面空气流通,凉爽防潮。还有草原的牧民采用蒙古包为住宅,目的是便于随水草而迁徙。
中国现存的许多建筑都是因地制宜的楷模。比如湖北的武当山本是道教的名胜,在明成祖时,由朱棣派三十万人上山去修庙,也只是随地势卨下去砌造墙垣和宝殿。这样的建筑不仅做到了与环境协调和谐,而且又有着实际的效益。因地制宜对于建筑设计的影响非常大,在我国古代更是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因地制宜的建筑成为了中国的一张名片。
在现代建筑中,因地制宜依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要素。许多建筑设计师也意识到了环境的重要性,所以也开始在建筑设计中融入自然因素。例如,一些现代别墅,通过挖掘地形、利用自然坡度等方法来营造出多层的效果,让建筑更好地融入自然环境中。还有一些建筑,利用并改造废弃建筑、工业遗址等,使它们成为有用的建筑资源。
因地制宜的建筑不仅可以和环境和谐共处,还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增加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随着人类对环境越来越重视,因地制宜的建筑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我们应该在建筑设计中继承这一传统,在融入现代技术的同时,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持久地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