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具特色的婚姻制度:历史时期不同时间环节下的配偶方式变迁
群婚制,又称集团公司婚姻生活制,其最显著的特征是配偶之间不区分辈份。它是人类社会最早的家庭婚姻形态之一,指的是远古时代一定范围内一群男人和一群女人相互之间的婚姻生活方式。在此制度下,没有明确的夫妻关系,男女配对较为松散。

旧石器时代初期,直立人曾经是该制度的主要实践者,其后,元谋人、蓝田人、上海人等也都采用了这种婚姻形式。
血缘关系群婚,也被称为班辈婚,特点是只在平辈之间寻找配偶。它在古代家庭婚姻制度中是最早的一种形态,是家庭婚姻制度的第一个阶段。血缘关系群婚的特点是配偶之间按照辈分亲疏来区分,即直系和旁系亲属的兄妹相互之间联姻。不同于群婚制,这种家庭婚姻制度排除了祖先与孙辈、上一辈与下一辈的配偶,也就是说,每一对配偶的后代都是兄妹,也是夫妻。

例如,中国古代山顶洞人、河套人、柳江人等都采用了这种婚姻模式。
对偶婚,特点是儿女只知道其母亲的身份,而不知道其父亲。它是母系社会时期对夫妻关系的一种普遍规定。

在这种婚姻制度下,男女成对相处,共同生活。通常,一个男人会在多个女人之间选定一位作为主妻,女人在多个男人之间选定一位作为主夫。这种婚姻关系通常存在于母系社会环境中,例如我国的女娲娘娘就是一例。
一夫一妻制,也被称为单偶婚。它是以一男一女结为夫妻的形式出现的,起源于远古时代后期。

据传说,瑶光轩辕皇帝就是一个倡导一夫一妻制的人士。在我国祖先社会氏族公社阶段,随着农业和初始手工业的发展,以及余粮的增加,家庭崭露头角并逐渐稳定下来,一夫一妻制也就应运而生了。
一夫多妻制又称多妻制,是指一个男人同时与多个女人保持夫妻关系的婚姻制度。

在我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奴隶主和封建社会资产阶级实行的一般是一夫多妾制。在古代中国,三代时期的国王就有多位妻子,这是他们的一种“荣誉”,并且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直到1912年,民国政府推行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制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江浙地区出现了一种新的婚姻形式——两边婚。这种家庭婚姻关系即不属于男娶女嫁,也不属于女招男倒插门,而是小夫妻成家立业后继续保持各自亲属关系的“粘性”,一般各住各家,甚至生育继承问题都有了不同的安排。

总之,历史上人类家庭婚姻制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每一种婚姻模式都有其适应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人际关系和道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