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国民俗文化中财神供奉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据传,财神是一位能招财进宝,使人发财致富的神,是中国民间供奉的善神之一。每逢新年,人们定会悬挂财神像和张贴“财神到”的年画,相互祝愿说一声“恭喜发财”之类的吉祥话。即便普通的百姓,也会祈求财神的保佑,让自家生活富足。
相对于其他神祗,财神在中国民间的出现时间较为晚。因为中国的农业社会历史时间较长,当时物质不太丰富,因此对财富的追求还不是那么强烈,所以对财神的认识在很长时间里都显得神秘。直到宋朝初年,才出现了请财马和禄马的说法。马在这里是指具备神力的马,财马便是财富的象征。古人注重“禄”,因为官僚家庭遍布各地,在那个时代,这些家庭吃的是俸禄,而禄也有财富的意思。这些家庭不止有权势,也占有着社会绝大部分财富。可以说,禄马是财神的雏形。后来,“禄”与“财”分隔开来,人们对“财”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在我国,春节是民间最盛大的节日,而除夕之夜则有一个重要的民俗活动——迎财神。在这一夜,全家人要团圆在一起,吃着象征财神爷给的元宝的饺子,然后便彻夜不眠等待着财神的到来。实际上,“财神”只是印制粗糙的财神像,用红纸印刷而成,中心描绘财神的形象,两旁则写着“添丁进财”、“祈求平安”等吉祥的词语。一些贫困的孩子或街头小贩会兜售财神像,称之为“送财神”,人们不能拒绝,成本只有几个铜钱,再穷也要赏点黏豆包,以讨个“财神到家,越过越发”的好兆头。这个民间习俗在中国部分地区依然有着广泛的传承。
除迎财神之外,祭祀财神也是必不可少的活动。每到春节,全国各地都会祭祀财神,每个地方的祭祀方法都有所不同。在北方地区,家家户户会请回财神,供奉财神像,并焚香上供。正月初二清晨,则会行大祭焚财神像的仪式。祭祀时,人们会向财神旁边诵祝福之词,如:“香红灯明,尊神驾临,体察苦难,赐富百姓。穷魔远离,财运亨通,日积月累,金满门庭。”在清代俗曲中也记载着:“新正初二,大祭财神,点上香烛把酒斟,供上了公鸡猪头活鲤鱼,一家老幼行礼毕,鞭炮一响惊天地。”可以看出,财神的祭祀是非常隆重的。在南方,敬祭财神时供品尤为讲究,供品一般分为三桌。第一桌是水果,通常用广橘,寓意生意广阔;第二桌是糕点,多用年糕,象征年年高;糕上插有冬青枝,意为松柏常青。第三桌是正席,有猪头、全鸡、全鸭、全鱼等,寓意招财进宝、鱼跃跳跃。祭祀时,主人会点燃香烛,所有人一起行礼膜拜。人们都怀揣着发财的希望,在新的一年里,祈愿自己大发大财。在全国各地,都可以看到祭祀财神的踪迹,这表明了财神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