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代表着春季开始和昼夜平分的时间节点,具有重要的气象、农业、民俗、文化等多重含义
2023-04-05 10:57:11
春分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象征昼夜平分。每年公历(阳历)的3月21日前后(20日~22日)交节,同时也意味着春天正式开始。这时太阳直射赤道,天气开始转暖,百花盛开,燕子从南方飞来,是一个适合农作的季节。同时,这个时候也是观光出游的好时光,还可以欣赏到许多有关春分的文学作品。
春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重要的地位。在古代,春分又被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这个名字的起源,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述,是因为在二月中旬的这个时期,太阳刚好经过黄经0°,所以被称为“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在《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春分的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指春分这天,白天和黑夜时间各为12小时,即日夜平分。第二个是因为古代将立春至立夏定为春季,而春分恰好是春季三个月中的中间点,所以也可以说春分平分了春季。
在中国古代,人们将春分分成了三个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这意味着在春分之后,燕子从南方飞来,雨季开始,天空会响起雷声并出现闪电。据传,在中国古历中记载的春分语是:“春分前三日,太阳入赤道内”。
春分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气,不仅与自然息息相关,同时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含义,不断地为我们提供着启示和思考的空间,让我们更加珍视自然、爱护生态,从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