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立春,解析其含义与背后文化内涵!
立春,是中国传统的节气之一,也被称为“打春”,代表着春季的开始。每年的2月4日或2月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坚果七十二候集解中有这么一句话:“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这意味着立春是四季开始的其中一个,它和春、夏、秋、冬一起构成了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这一古代种植农作物的季节性规律,这样简洁的描述了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和气候关系。
然而,中国广袤的土地和复杂的地理条件导致各地的气候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四立”虽然反映了黄河中下游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但是“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并不明显,无法适用于全国各地。虽然黄河中下游土地解冻的日子一般从立春开始,但是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志,它的意义有些模糊。在我国的气候学中,春季的开始是以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的开始计算的。这种方法比起黄河中下游的传统做法更符合现实。
即便是立了春,南方的气温也相当低。很多地方的春天都比较晚,有个著名的诗句“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实际上,华南地区才是真正进入春季的地区,大部分地区要到2月上旬才算进入春季。当立春后,气温开始回升,春耕正式开始,这在全国的大部分地区都陆续出现了。
立春节气发生的时候,东亚南支西风急流已经开始减弱,隆冬气候也快要结束了。不过,北支西风急流的强度和位置基本上没有变化。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始终比较强大,江淮地区盛行的主要天气还是寒风降温。不过,在强冷空气的间隙期,偏南风就会频繁出现,并且气温会明显回升。
古代的中国人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个候:“东风解冻,蜇虫始振,鱼陟负冰”。这句话反映了立春的具体气候特征。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五天后的蛰居期过后,虫子开始在洞里苏醒。再过五天,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浮出水面。水面上仍有许多浮在水上的碎冰片,好像被鱼负着一样。
自秦朝以来,中国的人们就一直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虽然立春是从天文学上进行划分的,但在自然环境和人们的心中,春意味着温暖、花香和鸟鸣。春季是生长、播种和耕作的季节。在气候学中,春季的开始是五天为一候,平均气温在10℃至22℃之间的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