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子平八字之什么是五行?
[原文] 行者,流行。五行者,天地间五种流行之气。即春夏秋冬四时之气候,寒暑温凉是也。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土者,间杂之气。春夏之交,木气未尽,火气已来;夏秋之问火气未除,金气已至。(秋冬冬春同论)间杂之气铝之为土,故土又名杂气。下再详之:
[今译】所谓“行”是流动运行的意思。五行,指的是存在于天地间的五种流行不息的气,即眷温、夏署、秋凉、冬寒等四个季节的气候。其中春季属性是木、夏季属性是火、秋季属性是金、冬季属性是水。五形中的土不单属于任何一个季节,为两个季节交换中,间杂的气。比如在春夏之交,木气未尽,火气已采;夏秋之间,火气未除,金气已至.这些两种气体间杂的情况就是土属性,所以土又得名“杂气”。下文再详细讨论。
[原文]
古者以卦代四时之气,名为卦气。每卦管四十五日(五日为一候。每爻管三候计十五日三爻共九候也)。《太平御览·五行休旺》论曰:
立春:艮旺(艮居丑寅之交,立春之候也。)、震相、巽胎、离没、坤死、兑冈、乾废、坎休。
立夏:巽旺(巽居辰巳之交,立夏之候也。)、离相、坤胎、兑没、乾死、坎囚、艮废、震休。
立秋:坤旺(坤居未申之交,立秋之候也。)、兑相、乾胎、坎没、艮死、震因、巽废、离休。
立冬:乾旺(乾居戌亥之交,立冬之候也。)、坎相、艮胎、震没、巽死、离囚、坤废、兑休。
[今译]
古时候,以八卦为四时之气的代表,叫做卦气。每卦掌管一年中的四十五天.其中五日为一候,每爻管三候(十五日),一卦有三爻共九候,所以是四十五天。
《太平御览·五行休旺》中讲到不同季节八卦旺相休囚情况:
立春:艮旺(艮居丑寅之交,立春之候也。)、震相、巽胎、离没、坤死、兑囚、乾废、坎休。
立夏:巽旺(巽居辰巳之交,立夏之候也。)、离相、坤胎、兑没、乾死、坎囚、艮废、震休。
立秋:坤旺(坤居未申之交,立秋之候也。)、兑相、乾胎、坎没、艮死、震囚、巽废、离休。
立冬:乾旺(乾居戌亥之交,立冬之候也。)、坎相、艮胎、震没、巽死、离囚、坤废、兑休。
[原文]
卦气之名,意义甚晦不如五行闻名知义,其于生克制化运用自如,故汉以后,易以五行之名称。《淮南子·坠形训》日:
春令:木壮、水老、火生、金囚、土死
夏令:火壮、木老、土生、水囚、金死
秋令:金壮、土老、水生、火冈、木死
冬令:水壮、金老、木生、土囚、火死
四季:土壮、火老、金生、木囚、水死
[今译]
通过上文,我们能够看出卦气的使用方法并不简单,它的意义十分晦涩难懂,而且各个卦之间没有明显联系。五行的方法十分形象,听到名字就知道其生克关系,是生克制化运用自如的捷径。所以到了汉朝之后,易学中广泛使用的是五行名称,而淡化了卦气的使用。《淮南子·坠形训》有提到:
春令:木壮、水老、火生、金囚、土死
夏令:火壮、木老、土生、水囚、金死
秋令:金壮、土老、水生、火囚、木死
冬令:水壮、金老、木生、土囚、火死
四季:土壮、火老、金生、木囚、水死
[原文]
名词虽改为五行,意义仍源于易。易,后天入用之卦,坎离为主,坎离、水火也,换言之,即寒暑也。夏令气候暑热,炎威灼烁,名之为火;冬令气候凛冽,寒威冷酷,名之为水;春令由寒而暖,万物欣欣向荣,故名之为木;秋令由暖而寒,万物遇之而凋残,故名之为金。
[今译]
此中,虽然名字摒弃了八卦改为五行,但其意义仍源于易学。在《易》中,后天八卦以坎、离二卦为主,坎、离,即水、火;换而言之,也就是寒、暑两季。在夏季气候暑热,炎威灼烁。所以得名为火;冬季气候凛冽,寒威冷酷,取名为水;春季正是由寒而暖的时候,万物欣欣向荣,因此比之为木;秋季是由暖而寒的阶段,万物凋残,取名为金。
[原文]
合一年而统论之木火,阳也;金水,阴也。由春而夏阳气逐渐增长之时。即阴气逐渐消铄之会。由秋而冬,阳气渐次消歇,阴气逐渐增长。冬至阳生,夏至阴生,乃统一年而论阴阳也。
[今译]
从一整年的角度来看木、火二属性为阳;金、水二属性为阴。从季节变化的角度来看,春季到夏季阳气逐渐增长,阴气逐渐衰败。秋季到冬季,阳气渐渐消失,阴气逐渐增长。到冬至时阴气到达最大值,此时阳气反而出生;夏至阳气达到最大值,阴气便开始抬头,这些都是站在以一年为周期的角度来讨论阴阳的道理。
[原文]
《珞碌子消息赋》云:
元一气兮先天,禀清浊兮自然;
著三才兮成象,播四气兮为年。
[今译]
《珞碌子消息赋》有言:上元的天地间只有一种气存在,即是先天之气,当此气分为清浊(阴阳)之后便形成了自然界;而后天、地、人的共同出现,造就了万物的表象,呈现了冷暖各异的四种天气,于是有了一年四季之分。
[原文]
又《三命指迷赋》云:一气肇判兮两仪定位,五地周流兮万物从类。是即言四时阴阳五行,乃一气之循环也。以五行配方位,亦由气候之自然。春令东风为主,夏令南风为主,秋令西风为主,冬令北风为主。气候逐渐转移,故春夏之间多东南风;夏秋之间多西南风;秋冬之间多西北风;冬春之间多东北风;足征五行方位,皆随自然之气候以配合。
[今译]
《三命指迷赋》也提到:“一气分化出两仪,而五种元素在这一气的支配下不停游走形成万物。”这就是说无论是四时、阴阳,还是五行,都是在一种气体内循环。根据五行可以分配方位,也决定着看似自然而成的气候。以风为例,春季东风为主,夏季南风为主,秋季西风为主,冬季北风为主。因为气候逐渐转移,所以在春夏之间多东南风;夏秋之间多西南风;秋冬之间多西北风;冬春之间多东北风;这些都能证明五行方位都是配合着自然气候而兴衰变化的。
[原文】
史谓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中观万物之宜。又云黄帝命大挠氏探五行之情以作甲子。因四时推候皆合,而定名词非意测杜撰可知也。以木、火、金、水代春夏秋冬之气,而配以东、南、西、北之方位,即知上述四时之交间杂之气名之。
[今译]
历史上传说伏羲氏仰观天象,俯观地法,中观万物之间的联系:也传说过黄帝命大挠氏探究五行中的奥秘,最终创造出天干、地支的学问。根据五行来推断四季变化十分准确,所以当初给五行定名的时候,并非是意测杜撰而确实有理有据的。以木、火、金、水代表春、夏、秋、冬四时之气,再配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就可以知道四季中任何一个时间任何一个地点存在的气名。
[原文]
以《土书》云:土居中央,寄于四隅。八卦以坎、离、震、兑为正位,(以言地支。即子午卯酉也。)以乾、坤、艮、巽为四隅。(乾,戌亥;艮,丑寅;巽,辰巳;坤,未申。)土无专位,而寄于四隅。故以辰戌丑未为专旺之地。更附火生寅,禄于巳,附水生申禄于亥,虽散居四隅,而旺于中央。故一年之中,夏令之土为最旺。下文再详沦之。
[今译]
《土书》中说:“土存在于中央,寄局在空间的四个角。”八卦中以坎、离、震、兑为四正位,(用地支来说,即子、午、卯、酉),乾、坤、艮、巽为四角, (乾位,戌、亥;艮位,丑、寅;巽位,辰、巳;坤住,未、申)。其中土属性并没有专门的位置,而是寄居在四角,以展、戌、丑、未处为土发旺的地方。若土附火生寅,禄于巳;附水生申,禄于亥。可见虽然土散居在四隅,但旺于中央。因此一年之中,夏季的土最旺。下文再详论其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