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的农事气象与生活提示
大暑农事气象
大暑处在三伏的中伏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南方有些地区的平均气温达35℃以上,个别地区的绝对气温历史曾高达47度。
稻在田里热了笑,人在屋里热了跳。炎热对人的身体会造成不适,但却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如夏玉米、夏大豆、棉花、甘薯、水稻等,在雨热同期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发育最为旺盛。此时节,气候变化最为剧烈,程度不同的水旱、雷电、冰雹相继发生,会造成或大或小的危害。因此,农田管理不能放松。
安徽、湖南、湖北等我国双季稻种植区,这时正是一年中最紧张、最艰苦、顶烈日战高温的“双抢”期。适时收割早稻,不仅减少后期风雨造成的危害,确保丰产丰收,而且使双季晚稻适时栽插争取到足够的生长期。
黄淮平原的夏玉米已拔节孕穗,是产量形成最关键的时期,要严防“卡脖旱”的危害。棉花进入花铃期,大豆开花结荚,都是需水高峰期,遇旱易导致落花落铃落荚,所以要积极灌溉补水。
你知道吗:什么是伏天?
“伏天”是指我国广大地区每年夏季的一段酷热难耐、晴朗少雨的天气。它的开始结束时间每年都不尽相同,大致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关于伏天的历史,《史记·秦本记》记述:在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夏季很热,用杀狗来禳解热毒,便把要解毒热的酷热日子称为伏日。之所以杀狗,是因为按当时迷信的说法,认为取狗血涂在四门可阻止鬼物进入城内,“伏”字是人旁有犬,表示犬能保护主人。这就是伏的原意。在节气里,伏的意思是隐伏起来躲避盛暑。
“三伏”是把一年内最热的时期分为三个阶段,即头伏、二伏、三伏,又叫初伏、中伏、末伏。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算起,第一个10天是头伏,第二个10天是二伏,第三个10天是三伏。由于每年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不同,所以每年入伏日期不同,一般头伏在7月12—22日之间,二伏在7月22日至8月1日之间,三伏是在8月8—18日之间。以2008年为例,头伏在7月19日,二伏在7月29日,三伏在8月8日。现在通用的日历上,直接注明了三伏的起始日期,十分方便。
伏天是我国一年中农业生产重要的时节,喜温的作物这时完成了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如早稻灌浆成熟;晚稻插秧;棉花开花、结铃;玉米抽雄吐丝,等等。这是因为伏天的高温为它们的生育和高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大暑生活提示
大暑天气十分炎热,从事户外劳动的人一定要谨防中暑。医生提醒,预防中暑应科学选择有效的防暑降温方法,例如:
主动饮水: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因为当人自觉口渴时,身体已经处于缺水状态了。一定要定时补充水分,当出汗较多时可补充一些盐水,以弥补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
睡眠充足:因为夏天日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劳;保持充足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有效措施。
另外,不要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睡眠,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饮食以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为主,少吃冷饮,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不能用啤酒和饮料解暑。
以下是中暑时的紧急救护措施:
脱离高温环境:迅速将中暑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使其平卧,头部抬高,松解衣扣。
人工散热:可采用电风扇吹风等散热方法,但不能直接对着病人劲吹,防止造成感冒。
冰敷:在头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放置冰袋(用冰块、冰棍、冰激凌等放入塑料袋内,封严密即可),并可用冷水或30%酒精擦浴直到皮肤发红为止。
大暑民间禁忌
大暑日忌讳天不热,否则庄稼会歉收,如谚语说的“大暑无汗,收成减半”。农民们希望大暑下雨,“大暑没雨,谷里没米”。大暑不下雨,稻子在生长期将会得不到充分的生长,秋后稻谷就是干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