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汉族为什么没有民族服装
中国有56个民族,汉族是唯一一个不属于少数民族的民族。但是,我国的少数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服饰,只有汉族没有。为什么?有人会说:“我们没有汉服吗?”编辑想说:那你穿汉服吗?那么,美丽的汉服会在汉族的日常生活中消失吗?让我们一起了解汉族文化,看看为什么当今的汉族没有民族服饰。
并不是说汉族自古以来就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相反,古代汉族的民族服饰仍然非常有特色。在春秋战国时期,汉族的民族服装基本定型。这是一套宽大的衣服和胖袖的汉服。宽袖是区别汉族服饰与其他民族服饰的最大特征。另外,胖袖子还可以当口袋。您可以将东西塞进袖子,然后用手握住袖带。它不会掉出来。与西服的口袋相比,汉服的袖子可以放更多东西。
在远古时代,有一个著名的孝顺儿子(这个名字我已经有一段时间不记得了)。他是一个贫穷的学者。当他在一个有钱人家中做客时,有钱人让他吃橙子。他偷了几个橙子,把它们藏在袖子里。但是,当他告别有钱人离开之前,他忘了袖子里还藏着橘子,没有用手捏住袖口。结果,橘子一制成橙子就推出了。每个人都因为偷橙子而嘲笑他,但他并没有改变自己的脸和心跳,并合理地说:“我的母亲从来没有吃过如此美味的橙子。我不敢独自享受美味,所以我想拿回去让我妈妈尝尝。尝尝。”听众立即从嘲笑变成敬畏,赞扬学者的孝道,偷橙子成了孝道的好话题,可惜今天的人们不像古代人那样孝顺,现在有人偷橙子用用同样的理由来解释,他们不会被称赞为“孝”,而是会被嘲笑为“小丑”。
汉族服饰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是它们不需要纽扣。但是因为没有纽扣,所以必须用宽皮带将衣服绑起来,以免张开双臂。当时,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阶级穿着“短衬衫”,上半身被称为“衣服”,下半身被称为“上衣”。现代汉语中仍然有“衣服”一词,但口语已改为“裤子”。对于那些有财富和地位的人,以及不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学者,他们通常穿“长袍”,即结合了上下服装的长袍。从汉代开始,礼服和衣服被用作宫廷服装。从此以后,在唐,宋,明等朝时期,典型的汉族服装是宽而肥的袖子,没有纽扣,被用作宫廷官员的正式服装。宽袖和大袖子的衣服成为中原。该地区汉族文明的象征。
汉族衣着宽阔,衣袖宽大的衣着也反映了汉族的生活观,即追求悠闲,清洁与和平的生活,不喜欢进行激烈的冒险活动。宽衣服和大袖子的衣服非常适合悠闲地看月亮和花朵,唱歌,绘画和在钢琴上下棋,但是穿着这样的衣服进行诸如骑马等激烈的活动非常不便。骑马和狩猎。自古以来,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就采用窄袖紧身服装来适应他们冒险的骑马和射击生活方式。战国时期,赵武陵国王曾想实施窄袖紧身的“虎夫”,但由于传统力量庞大,他没有取得太大成就。窄袖紧身的胡服在唐代的开元和天宝时期也很流行,但是对传统的汉服没有很大的影响。
清代,传统的汉族宽裙大袖的古装突然消失了。在1911年辛亥革命中恢复汉族之后,汉族开始担心自己的服饰:让我们使用汉族不想要的全套长袍和普通话。让所有人穿西装,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无法形容的;恢复清代以前的传统汉服。 200多年前没有人知道中国服装的风格。因此,最终,汉族人民不得不为自己重新设计一种服装,以摆脱没有民族服装的困境。新民族服装采用什么风格?作为思想开创者的革命者与公众有不同的想法。
革命党的思想是西化的,因此在服装问题上也要考虑西式服装风格。 1911年革命期间的革命者主要是在日本学习的日本学生。当时,日本大学生普遍穿着校服。据说孙中山本人经常穿着校服,伪装成日本的学生,以避开清廷侦探的目光。因此,革命者对日本大学的制服有着特殊的感觉。
革命成功后,孙中山在日本大学原有校服的基础上,略微改变了风格,为汉族制定了一套新的民族服装:中山装(有兴趣看下照片的人)。鲁迅等人在日本学习时的校服,您可以了解中山装与校服之间的相似性。这件外衣被革命党赞扬,但普通百姓的反应是冷水。当时,除了革命党员外,中山装并未引起人们的中山装热潮。袁世凯北洋政府的军官穿着军服,文职人员穿着西服,中山装不作为官方制服。然而,袁世凯当皇帝时,他按照中国传统服饰设计了宽袖和大袖子的皇帝军装和投降服,但这些服装就像袁世凯的皇帝梦一样短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