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乳名的习俗
起乳名的习俗
世界上各个民族在孩子初生时大多有取乳名的风俗。乳名,一般我们都称为奶名,也叫小名或小字,顾名思义,小名就是小时候的名字,或者是吃奶的时候所叫的名字。所以一般在小孩子长大后就不再使用这个名字,而只是在父母亲人或兄姐及朋友的口中保留,表示亲昵如旧。有的家长在小孩入学之前,不给孩子起学名或本名,一直延用小名;有的在入学前既有小名又有本名,但很少用本名;有的干脆就以小名为名,再加上姓,就成了正式学名了;有的学名是从小名加以改造而来;有的先有学名或本名,然后由学名或本名衍生出小名来。
《宋史?选举志三?宗学》所载:“(咸淳)九年,凡无官宗子应举,初生则用乳名给据,既长则用训名。”我们就可以知道乳名是相对正式的名字而言的,而在依礼法于新生儿满三月后才行命名礼的人家,这个乳名很可能是婴儿才出生或出生不久就给取的,所以有“初生则用乳名给据”的说法。
取乳名这一习俗正式进入史料记载,是从秦汉时期开始的。如汉高后吕雉的乳名叫做“娥(女句)”,汉武帝的外祖母的乳名叫做“臧儿”。在此之前,《左传》上也出现过“黑背”、“卫孺”、“乞”这类丑名,从以后的人给孩子取乳名的一些特征来猜测,这些都有可能是沿用不改的乳名,但由于缺乏文字记载,也不好妄下定论。
乳名的取用格式,最常见的大致有以下几种:
(1)以排行为乳名
如南朝齐武陵王萧晔,是齐高帝萧道成的第五个儿子,所以取名叫阿五;梁元帝萧绛排行第七,乳名叫七符。其他如小二、老三、四龙、五郎、九妹、么弟等,都是按照这种
方法取的乳名。
(2)在特定的字前加一个通行字而成乳名
如三国两晋南北朝间,缀有“阿”字的乳名极多,曹操叫做‘阿瞒’,刘禅叫做“阿斗”,王临之叫做“阿林”,王藴叫“阿兴”,王恬叫做“阿螭”等。
(3)在特定的字后加一个通行字成为乳名
我们还是以三国两晋南北朝为例,在那个时代,人们的乳名还多带“奴”与“儿”
字。如臧霸叫做“寇奴”,吴敦叫做“黯奴”,石崇叫做“齐奴”,冉闵叫做“棘奴”,陈叔宝叫做“黄奴”。
(4)重复全名的一字而为小名如小小、盼盼、奴奴、莺莺等。
(5)起贱名为小名
过去的人,大都有一个小名,而其小名又大多为贱名,就以狗、马、牛、羊、猪、
猫、兔等动物起小名。
例如:二狗子、狗狗、狗蛋、小狗、虎子、二虎子、虎崽、小虎、牛份子、牛崽、牛牛、小牛、大驴子、驴子、驴崽、驴蛋等。
乳名的拟制缘由,虽然不像本名那样复杂,但也有若干规律可寻。据《南齐书?武帝本纪》所载:“生于建康青溪宅,其夜陈孝后、刘昭后同梦龙据屋上,故字上焉。”不过这很可能是她们为及早确立这小孩子的皇位继承人身份而编造的故事。有些直露地标示着长辈的钟爱,如汉武帝陈皇后的乳名叫做“阿娇”,桓玄的乳名叫做“灵宝”。还有些乳名,记载着小儿襁褓中的经历,如谢灵运出生旬日,就被送到杜冶家哺养,长到15岁才归本籍,因此,他的乳名叫做“客儿”。
绝大多数的乳名都具有越鄙俗越好的特点,上起天潰贵冑、王孙公子,下至引车卖浆、贩夫走卒,无不是这样。由此,形成了中国乳名文化的一个共同特色。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长辈对小儿的钟爱怜惜,唯恐自己的孩子不能顺利健康地成长,于是有意标示卑
贱,用逆反方式掩饰亲昵热忱的感情。这种现象,迄今仍保留在许多长辈对后代的通称中。例如:小鬼、小臭人、丑八怪、小棺材、小妖怪,等等。而当标示卑贱之义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乳名时,便呈现出许多闻之有趣的现象来。
①人用畜名。如司马相如乳名叫做“犬子”,袁宠乳名叫做“虎”,桓嗣乳名叫做“豹”,王愉乳名叫做“驹”。
②男孩用女名。这是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在作祟,把女性与牲畜都视为贱物,于是,偏给男性取个女性的名字。
③女孩用男名。这还是重男轻女的意识体现:生了姑娘,还指望生儿子,便在姑娘的小名上做文章,例如:“招弟”、“引弟”、“领弟”、“来弟”等男性化乳名,偏多用于女孩。
世界上各个民族在小孩初生时大多都有取乳名的风俗,但是专门举行礼仪的并不多见。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有趣的少数民族的取名仪式。
我国的哈尼族的某些支系有着在给婴儿取名时举行一套奇妙礼仪的风俗。居住在云南省红河一带的哈尼族支系叶东人,无论男女,凡是五六岁的儿童或婴儿一般都有几个乳名,少则二三个,多的甚至有七八个不等,而且随时都可以更换。但不论怎样,绝对不能与同宗现时活人、已故的甚至几代以前的任何男性祖先同名。这里的人一般到七八岁之后才将真名固定下来,直到老也不再更换。至于换名的原因,据说是婴儿不健康、好哭,或在家里与父母、兄弟撞了对头,使其得病。所以,必须更换新名。叶东人的名字一般都象征美好事物、或出生日子(十二属相),地点的纪念,或父子连名等几种含义。
叶东人在婴儿降生后,老年人即将婴儿抱去并对之祝福一番,同时裹上细软的抱裳,
口中念诵出许多有趣而吉利的诵词,然后在婴儿脑门心上轻轻的一划或一点,并同时说出婴儿的乳名。在为婴儿取乳名时,产妇或婆婆要在门前院里烧起一堆大火,将胎衣投入火中烧毁,然后将胎衣灰盛入一个竹筒中妥善地收存起来。在婴儿出生后的第三天,便要举行隆重的命名仪式或乳名宣布仪式。这一天早晨,婴儿的父母蒸出数甑香喷喷的糯米饭,
杀几只老母鸡,舂出一些煮熟的老鼠豆,然后在屋前院坝里摆出数张篾桌,将糯米饭捏成无数大如拳手的圆团,贴上少许舂烂的老鼠豆,老鼠豆上面再贴上一小条鸡翅膀肉,放在篾桌上,并堆成塔形,然后请村里人来取吃。这时,全村各户派人用一个鸡蛋便可换回与家里人数相等的糯米饭团。前来祝贺的人随即开始做一些象征性的劳动。如果婴儿是男性,这时就得从村里邀请一名童男,提上一竹筒糯米饭做“响午”,穿着劳动服,扛起小锄头,在门外当着母子的面挖几锄地,表示婴儿长大后能耕田种地,勤劳俭朴。如果婴儿是女婴,则请一名童女,提上一小竹筒糯米饭,肩挎蓑衣背架,手执小砍刀,在母女面前砍柒三下,表示女孩子长大后会砍柒、烧火做饭。待一切繁琐的礼仪结束以后,主人便摆出丰盛的酒肉,请村里的长辈男子宴餐。当酒席进行到一定时间时,与主人同宗的辈分最高的男性老人,将嚼碎了的一小口鸡肉用食指喂入婴儿口中,并声并茂地念诵着娓娓动听的祝词:
小宝宝快快长大,明亮的太阳在你的头上照耀,温暖的微风吹拂着你的头发,小宝宝
长大了,一天能挖三亩地,过河河水会绕道!
念完祝词后,男孩便取下父子连名的名字,即父亲名字的最尾一个音,用做儿子名字的首音,代代相传,以便沿袭父权世系。叶东人女性命名极少有父女连名,据说这是因为女子长大后终究要嫁到别人家去,无权充当父系继承人。即使偶尔有父女连名的,当女子出嫁后,在夫家父系家庭中,其原先的父女连名的意义也全部失去作用。此外,叶东人女子从来不使用姓氏而只有名。这种命名制度,反映了男女在叶东人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享有不平等的地位,这也是叶东人严格的父权家长制在命名制度上的直接反映。
除哈尼族外,彝族人在给小孩取乳名时也举行一种独特的礼仪。在四川的大小凉山彝族地区,彝族人在婴儿出生后5天(也有的为7天或9天),由产妇怀抱婴儿出大门,请巫师宰杀羊或鸡、念经、赶鬼、驱邪,然后大摆酒席,以羊或鸡肉宴请亲朋好友。席间,巫师洗净双手,然后手持法刀,为婴儿剪去后脑胎发,并为其取乳名。在取名前,巫师得先看婴儿及其母亲的命相,如果婴儿命宮不佳,则向牲畜敬酒肉并起诸如“牛儿子”、“青马
儿”、“小狗儿”、“猪女”等名字;如果生母命宮不佳,为预防婴儿夭折,乃用“毕母子,,、“叫化子”、“小偷儿”等名字,或者用汉族军官的职衔,如“司令”、“军门”
等名字。
瑶族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其命名礼别有一番风采。居住在山区的瑶家人,对家属中所有成员的命名都十分重视,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在降临人世3天时都要举行“添人口”的仪式。如果是男孩,这个仪式就叫做“添星(音译)”,如果是女孩则叫“添丁(音译)”。在小孩出世后满3天时,其父母或是婆婆奶奶等年长女性,摘来柑树叶等几种植物的叶子,洗净后放入水中煮沸,再加入冷水降温,然后给小孩净身,以避邪趋利。净身之后,主人家得宰一只大公鸡,请一个师人(即神汉、巫婆)来念经做法,以请祖上家仙降临,让诸仙知道,从这天开始,家里又增添了一个新成员,恳求大家给予关心和保佑,把其抚养成人,使其避免各种灾难。师人念经做法完了之后,随即给小孩命名。命名时可以按出生的先后次序来命名,也可以按出生的季节来命名。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旧中国封建士大夫中,许多人认为小名难登大雅之堂,羞于启齿,有些当了官的人,小名常常废弃不用。就是未当官的人,在正式场合也是不用小名的。若违背了这一点,会被人们认为是十分丟脸的事情。秦未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在大泽乡起义称王以后,故乡的贫穷朋友听说他称了王,都想去沾点光,就特地去看他,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还以为陈胜仍然是跟他们在一起时的陈胜,没有做到也没有想到要在称呼上与他拉开心理距离,大家当着陈胜的许多部下的面儿,仍然喊他的小名,弄得部下笑出了声,陈胜当场就嫌丟了脸,当了王还有人敢于喊小名,搞得陈胜心底里极其不痛快,就当场下令把那些敢于直呼其小名的贫穷朋友拉出去砍了脑袋。这样的事不是绝无仅有的,我们现实生活中不是也有一些人,听人叫起小名,像是揭了伤疤似的红了耳根吗?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小名虽然俗气,但正说明了亲友之间的爱意,登大雅之堂也未尝不可。孩子成人以后,小名留在家庭中呼唤,另取大名以应酬社会交际,一旦交际圈中知道了你的小名,也不必枉生烦恼,不理他就是了。曾有一位女大学生,生性要强,其母到大
学探视。叫其乳名,本无恶意,谁知她竟然羞愧得自杀身亡,这种虚荣心真是害死人。几千年来,小名就是这样一代代地延续使用。你认为它俗气、贻笑大方也好,难登大雅之堂也罢。终归,作为一种风俗它还会继续使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