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学与易经天人感应说,地形地貌地势大地的生气与风水学
在古人看来,地球上这些地形,地貌,地势等自然造化,都是有章可循、有迹可考的,他们把这种道理称之为地理。 王充是唯物思想家,他认为天和地都是无意识的自然实休,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和事物的生成是自然无为的结果。并非有意安排。他否认天地与人之间存在感应关系。
大地生气与风水说: 远古时期的人类,生存主要依靠不断向大地索取,他们生活的一切条件都来自于大地。因此,在远古人类的眼中,大地就像母亲一样,给予并滋养了他们的生命。所以,他们认为大地是有生命的,而人类则是其中的一部分。他们认为大地不但有生命,而且还和人类一样是有经络穴位的。这些经络就是大地生气行走的路线,穴位就是生气聚集的处所。 甚于大地生气说,中国古人为了得到大地的生气,于是,千方百计地寻找最其生气的处所,这也就诞生了风水学。
易经天人感应说与风水: 汉代著名思想家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说”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哲学和风水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蓝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主要有两个要点: 1,神学的灾异谴告说。被认为是天对君。 2,“天人同类”、“天人相副”说。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点往往交错或一道出现。 董仲舒是汉代著名的思想家和经学家,在汉景帝时任博士,讲长《公羊春秋》。他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濡术”被汉武帝所采纳。老年时期在家著书,他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对当时一系列哲学、社会、历史向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他的哲学甚础是“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创造了万物和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人与天是相合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继承了思孟学派和阴阳家邹衍的学说,并且把它发展得更为完善。
易经天人合一与风水: 所谓有机自然观,指的是注宜人与环境的关系的自然观,也即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这一观点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也就是说,人要顺应天道,以自然为本。人只有选择合适的自然环境,才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种有机自然观,既是风水思想的核心,也是东方传统文化的精华。 在中国古代,几乎每一部风水著作都以“生气”为主旨。“生气”预示着生机,代表着昌盛,在《易经》中属大古。而“大地生气”说本身就是“大地有机”自然观的反映。只有在“大地有机”自然观的前提下。风水学的发展才有其价值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