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洛阳宫灯文化
洛阳是古代许多朝代的首都。它在宫廷文化中具有深厚的背景,宫廷灯笼文化在宫廷文化中也很重要。现代社会很少见过以前的工艺。年轻人不喜欢做这种事情。不幸的是,世代相传的遗产将被切断。本期洛阳文化将为您解释。
洛阳宫灯是汉族的传统手工艺品,是元宵节期间的常见装饰。种类繁多,地方特色浓郁。常见的有白帽方形灯,红纱圆灯,六色水龙头灯,旋转灯,蝴蝶灯,二龙戏珠灯,罗汉灯等。特别是红纱灯笼是最著名的。其优美的形状适合书写和绘画,并且易于握持。它不仅可以用于节日饰品,点缀,还可以用于艺术宣传以表彰新风格。
2008年,它被选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制作宫灯的穷人没有文化。他们只知道自己会努力工作并养家糊口。他们从未想过,也无法在纸上记录宫灯行业的历史演变并将其传承给世界。
如果不是82岁的朱学瑜的话,很难找到洛阳宫灯的历史演变。他颤抖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张名为《洛阳宫灯史》的小册子,这是40多年前他的调查工作的结晶。它包含有关明末至清初洛阳宫灯的信息。有关宫殿发展的详细记录,尤其是一些主要灯笼制造者的延续。
在洛阳宫灯发展的整个历史中,它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如果有更多的灯,那么销量将会很大。否则,人数将减少,灯具也将减少。在明末清初,战争爆发了,社会动荡不安,老城区的人很少。在乾隆的最后几年,宫廷灯火通明的国家繁荣起来。光绪末年,慈溪和光绪经过洛阳,喜欢洛阳的张河家宫灯。北京的官员派人去买他们。洛阳宫灯繁荣了一段时间。民国初期,战争频发,灯座数量急剧下降。吴佩甫执掌洛阳后,洛阳的宫灯又变得繁荣起来,原因是他给下属一个带有官衔的灯笼。在吴由韩玉坤被迫离开洛阳后,洛阳的宫灯变暗了,只剩下六到七个灯座。抗日战争时期,高昂的税费太多,洛阳只剩下两三盏灯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它才有了新的生活。 1949年后,洛阳宫灯发展迅速。大量涌现出名师,学徒,人才。 1957年,有12个品种进入国际市场,并出口到新加坡,欧洲和美洲。 1959年,创新的“六角画母灯”参加了国庆灯展,并赢得了很高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