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一格的兰州方言文化
不同的地方方言反映了地方特色。方言是古代语言的活化石,在时光飞逝的今天,方言可以继续传播。方言不仅是区分每个地区的标志,而且还是中国多元化地区文化的载体。那么在兰州文化中,独特的兰州方言文化的魅力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看看。
兰州方言,拥有大量的舌头和鼻前的声音,充分体现了生活环境和豁达,爽朗的性格。学术界追根溯源,老百姓世代相传。
根据历史记录,古人很早就意识到兰州方言的特征。西汉阳雄(前53年-后18年)“方言”,“秦龙”,“龙脊”(今河北),“西龙”等地方言,其中许多仍在目前兰州方言的可查证据。东汉徐慎(约58年至147年),《说文解字》和金国谱(276-324年)的《方言注》都提到了“ ong西”等方言。
张国昌是清末兰州人,他是第一个收集并解释兰州方言的词语并将其编入编年史的人。光绪十八年(1892年),他写了三十卷《重访高栏县志》。在“ Fun Su Juan”之后,有一个“ Dialect”部分,其中列出了兰州方言中的24个单词,并对其语义和特殊发音进行了说明。解释。如今,这24种方言仍以兰州居民的口语为母语。民国时期的甘肃学者穆少堂(1875-1948)撰写了《甘宁青横研录》(手写版),收集了88个兰州话……他们都使用传统的训ege方法在汇编中引用文献。方言单词。探索词源。
瑞典学者高本汉是首次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兰州话的语音学。民国初年,法文版《中国语音研究·方言语》将兰州方言列为26个调查点之一,标志着3000多个字符的语音拼写。高的语音符号成为后来兰州方言语音学研究的基础。从那时起,兰州方言就受到了国内外语言界的高度评价。
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由兰州大学中文系语言研究组撰写的《兰州方言》是基于现代方言学理论和方法的第一份兰州方言调查报告。它首次系统地描述了兰州方言的语音系统,总结了兰州方言的语法特征,并记录了兰州方言的大量单词。至今仍是国内外语言界对兰州方言研究的经典文献。
自1980年代以来,兰州方言的研究出现了新的高潮。高宝泰,张文轩,刘玲,张淑敏,何天祥,刘公望等学者利用国内外最新的语言研究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注意词汇的收集和分类,并在词汇研究中揭示其地域文化特征。兰州方言的研究方兴未艾。语法研究“景兰话”涉及很多主题,即对新兰州话的研究以及对兰州话内部差异的研究,等待更多的专家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