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山川形势看龙脉?
古代的封建皇帝,全都自命不凡。他们喜欢神化自己,对于死后葬身之地的选择,格外的关心。他们将陵墓、宗庙都视为国家的代表,皇权的象征。所以,除了命令一二品官员去选址外,还要参考深晓“地理”的“风水”先生的意见。陵地选好后,要送上图帖给皇帝看。然后,皇帝亲临现场,最后才能确定。
1700多年前,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公元181-234年)第一次来到南京清凉山,与孙权驻马观赏山势,他说:“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孙权接受了他的建议,从京口迁都到这里,在石头山筑起了石头城。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幸福吉祥的寄托。据《周易》记载:“云从龙……飞龙在天。”说明对龙的崇拜,自古以来就是与对天的崇拜联系在一起的。
“深山大泽,必有龙蛇”,龙很早就出现在图腾之中,人们对龙的崇拜,来源于对蛇的崇拜,因为龙的雏形是蛇。
《易经》说:“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早在三皇五帝时期,以伏羲氏为首的族团,即以大蛇为图腾。他们把蛇画在一个徽记上,一遇天灾人祸,便朝它顶礼膜拜,祈求保佑。但是,人们渐渐地发现了蛇有很多的弱点,它只能在草地上慢慢爬行,不能像雄鹰、猛虎、狮子那样疾走如飞。后来,他们战胜了以鸟、兽、鱼、虫等其他动物为图腾的族团,便把其他动物身上最精华的地方,集中于蛇的身上,使蛇摇身一变,成为无敌天下的“神龙。
这种龙有宽阔的前额(象征聪明才智)、似剑的眉毛(显得英武)、老虎般的眼睛(象征威严)、狮子一样的鼻子(象征荣华富贵)、马一样的牙齿(象征勤劳善良)、鳄鱼一样的嘴巴(能吞咽其他动物)、虾一样的长须(象征吸水自如)、牛一样的耳朵(象征名列魁首)、鹿一样的双角(健康长寿)、骆驼一样的脑袋(能抗风沙干旱)、蛇一样的脖子和身躯(可以攀缘腾飞)、鲤鱼一样的鳞甲、蜃(蛤蜊)一样的腹(可防护自己的身躯)、鲸一样的长须(可以“掀东海”)、金鱼一样的尾巴(能在水中灵活敏捷地游)、虎一样的手掌、鹰一样的利爪(可以腾云驾雾,劈开生死路),等等。
其实这种头角峥嵘、身披鳞甲的龙,谁也没有见过,它是根本不存在的。
但是,由于它撷取了其他动物最有威力的器官,所以,六七千年前它便在我国原始彩陶文化中出现了最早的形象;3000年前,在商代青铜器上,龙的形象已成为了人们普遍描绘的图案。
龙的形象,是我们祖先在与大自然的不断斗争中创造出来的。所以,这一形象又成为战胜邪恶、造福人类的神奇力量的象征,成为人们心目中至神、至圣、至善、至美的神物。
对龙的记载不绝于书,在甲骨文中“龙”字就有30多种不同的写法。在那“人神杂处,寥廓荒芜,怪诞奇异,猛兽众多”(《楚辞》)的时代,在华夏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中,龙是他们共同的标志。
传说,伏羲和女娲联姻而有人类始祖是龙繁衍的后代,当然是龙的子孙,故中华民族称作是“龙的传人”。
阶级社会,龙被统治者所独占,成了帝王的专利品,成为尊严和权力的象征。帝王们自封为真龙天子,编造出各种真龙转世的故事。“龙颜”、“龙”、“龙袍”、“龙座”……凡带有“龙”字的,绝对不可亵渎。
或小或大、或高或低的山丘,也被称为“龙脉”。
“风水”先生认为,龙脉有主次、大小、高低、隐显之分。譬如,房屋或坟墓建在龙脉上,或者朝着龙脉方向,就可以子孙兴旺发达,财源滚滚而来。
其实所谓“龙脉”,不过是岩层褶皱带来的外部表现。野外的岩石,有火成岩、变质岩、沉积岩之分。而沉积岩分布的“龙脉”,最为明显。
泥土、沙石被流水带到湖泊或海洋里,便沉积成水平的岩层。在不同方向上的水平挤压力的作用下,地层皱起来了—在地质上称为褶皱。由于地球引力作用,岩层便逐渐产生褶皱,形成了高低不同的“脉状”褶皱山岭。
不同的沉积岩层,由于硬度不一,通过褶皱后,坚硬的岩层抗蚀力强,使它保存相当完好的走向,而且或明或暗露出地表,很鲜明地表现出它的脉络来。褶皱上升的背斜,成为高高低低的山脉,而褶皱的向斜,便成为山谷。由于褶皱,使山川形状与传说中“龙”的形状特别逼真相似。
地层的断裂升降,往往形成断块山脉,这里也常常可以看到形象逼真的“龙脉”。风水先生指指点点的所谓“龙脉”,除了与龙蛇外表形似外,根本没有多少实际意义。有趣的是,在北京的东郊,有一个地方叫“九龙山”。那里是一片开阔的平原,连山的影子都没有,为什么叫做“九龙山”呢?原来,在清代的时候,京城里有一位王爷,异想天开,想夺皇帝的宝座。地理先生和他一起“看”中了这没有山的九龙山一带,认为此地有条很好的“龙脉”。于是不惜钱财,强征壮丁民工,在这里堆了九座山头,状似蟠龙戏水,蜿蜒近1000米。实际上就是九座大土堆连在一起,在土丘的最高处约10余米,还修了一座“观音阁”,所以这里得名为“九龙山”。但是,这位王爷好梦不长,未等夺得王位,即被皇帝废黜了。从此,这个“九龙山”成了乱坟堆,一片荒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