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天罡推背图全文详解 第三十六象慈禧垂帘听政,弄权祸国
慈禧通过垂帘听政和训政的方式,统治中国长达47年.见证了大清朝的衰败兴亡。
【谶曰】
纤纤女子,赤手御敌。
不分祸福,灯光蔽日。
【颂曰】
双拳旋转乾坤,海内无端不靖。
母子不分先后,西望长安入觐。
【金圣叹批注】
此象疑一女子能定中原,建都长安。
【图片释义】
图中一位汉装女子骑马前往西南方,前面有一女子手提灯笼引路,旁边一位男子恭敬地跪在地上,好像是在觐见这位骑马的女子,又好像是在迎接她的到来。骑马的女子喻指慈禧太后,她前往西南方是说八国联军入侵时,她仓皇逃往西安(西安在北京的西南方)。跪拜的男子指沿途接驾的官员们。虽然慈禧带光绪出逃时只有几个人,但护驾勤王的官员有四五万人。引路女子手中执着“灯笼”,指义和团运动。因为义和团领导下的女子组织被称为“红灯照”。据史料记载,“红灯照者,皆十余龄幼女,红衣裤,挽双丫髻,稍长者盘高髻,左手执红灯,右手执红巾及朱色折叠扇,扇股皆朱髹。”
【诗词释义】
这一象预言的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一手遮天,掌控了大清朝后期的命运。“纤纤女子,赤手御敌”,这两句话预言了慈禧首先清除了身边的政敌,而后顺利掌控朝政。“不分祸福,灯光蔽日”、“双拳旋转乾坤”,则准确预测出慈禧当权以后一手遮天,以至于黑白不分、是非不明。
慈禧喜欢的是玩弄权术,而民族危亡、黎民死活对她来说是无关紧要的。“母子不分先后,西望长安入觐。”在外敌入侵时,她带着光绪皇帝逃亡西安。
【易经中的此象】
这一象对应益卦,从卦画上来看,外面三个阳爻,里面三个阴爻。上卦为巽为风,下卦为震为雷,风雷相益便是益卦的卦象。益卦讲的是“损上益下”,而这一象中慈禧太后以牺牲人民来换取权力,这是一种赤裸裸的“损下益上”的行为。因此,益卦对应这一象具有讽喻的意义。
初九爻:“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象辞:“元吉无咎,下不厚事也。”初九爻与六四相应,从六四那里得到了很多好处,所以会大有一番作为。这里是说,慈禧利用成丰皇帝对她的宠爱和信任,趁机接触政治。
六二爻:“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享于帝,吉。”象辞:“或益之,自外来也。”六二爻与九五君王相应,从中得益之后,仍然小心谨慎,所以“吉”。这一爻是说,慈禧太后借身份之便,得到了很多好处,但在时机不成熟时,行事仍然谨慎,不露声色。
六三爻:“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象辞:“益用凶事,固有之也。”“圭”是天子发给诸侯的信物,这一爻的意思是将所得益处用于拯救凶事,最终“无咎”。这里是讽刺八大臣在成丰临终前得到嘱托,但在咸丰死后却企图总揽朝政大权。
六四爻:“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象辞:“告公从,以益志也。”六四爻阴柔无力,所以依附于阳刚之九五爻。这里是说,慈禧为了除掉八大臣,与奕诉里应外合,发动“北京政变”。
九五爻:“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象辞:“有孚惠心,勿问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九五爻阳刚中正,所以吉祥。这一爻是在讽刺上台之后的慈禧通过垂帘听政的方式操纵朝政。
上九爻:“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象辞:“莫益之,偏辞也。或击之,自外来也。”上九爻位于益卦的最上面,居极致之位,可谓是损上益下到了极致,这种极其贪婪的行为遭到了天下人的反对和攻击。这是说慈禧是一个权力欲很强的女人,为了使自己处于权力的顶峰,她不顾国家兴亡和人民利益。
【本象背后的历史】
有学者称“慈禧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败家女”。
慈禧太后,姓叶赫那拉,生于1835年。关于其出生地,民间出现了好几个版本,有的说她生于安徽,有的说她生于山西,有的说她生于内蒙古的呼和浩特,还有的说她生于北京。据慈禧家族叶赫那拉·根正的口述记载,慈禧生于北京,原名“杏贞”,乳名“杏儿姑”。满人将未成年女子通称为“姑”。慈禧名字的得来归因于家中的几棵白杏树,而“贞”则有贞洁之意。
1852年,慈禧被选秀入宫。因为成丰皇帝最喜欢玉兰花,所以赐封慈禧为兰贵人。1856年,慈禧产下一子,即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帝。1857年,慈禧晋封为懿责妃。当时清朝外有侵略者入侵,内有太平天国起义。咸丰帝本来就体弱多病,朝廷内忧外患的局面令他心力憔悴。既然无力解决,索性变得倦怠起来。而慈禧工于书法,所以成丰帝在批阅奏章的时候,经常口授而让慈禧代笔。这样一来,慈禧便有了接触政治的机会。
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形势极为不利的情况下,慈禧随咸丰帝,带着皇子载淳,一起逃往热河。1861年,成丰病逝于热河。当时的载淳年仅6岁,成丰帝临终前任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景寿、协办大学士尚书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个人一起辅佐同治帝。成丰将这八个人视为亲信,特别是其中的肃顺,机智谋略过人。
成丰帝去世后,同治即位。先帝皇后钮祜禄氏为慈安太后,懿贵妃为慈禧太后。八位大臣企图专权,而刚刚坐上皇太后宝座且权力欲极强的慈禧,怎能容忍八大臣动这样的心思呢?于是,慈禧差人提出建议,以皇帝年幼无法处理朝政为由,要求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对慈禧此举,八大臣自然强烈反对。由于在当时的热河行宫中,八大臣的势力庞大,慈禧明白,即便是自己费尽心思,也未必能达成所愿。于是,慈禧无奈之下只好暂时向八大臣妥协。但垂帘听政、掌控实权的打算却并未消除。这个时候慈安太后起到了关键作用。慈安对八大臣的行为也很不满,于是和慈禧站在了统一战线上。慈禧的机会来了,她设下苦肉计,将自己的心腹赶回北京,与在北京的恭亲王奕诉串通。
恭亲王奕j斤是成丰的亲弟弟,按理说他应该一同前往热河。但偏偏八大臣都去了,他却留守北京处理难缠的事情。这其实是因为奕诉太聪明了,甚至比咸丰还聪明。结果,他招致了咸丰的猜忌、疏远,手中也没有实权。非但如此,肃顺等八大臣还想方设法排挤他。因此,奕诉与八大臣势不两立。如此一来,慈禧和奕{斤成了同盟战友。奕诉一接到两位皇太后的求援信号,心里乐开了花,做好了随时展开行动的准备。
就这样,“北京政变”发生了。政变的结果是,八大臣的职务被解除,肃顺、载垣、端华被逮捕,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祜瀛被撤职查办。随后,慈禧发布上谕,下令斩杀肃顺,命载垣、端华自尽,另外的五个则被革职或充军。至此,八大臣专权的企图被彻底消灭,慈禧和慈安顺利地坐上了垂帘听政的宝座,恭亲王奕诉也被封为议政王大臣。
慈禧掌控朝政以后也为大清作出了一点贡献。她重用汉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的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被镇压,后来的捻军、苗民和回民起义也被顺利解决;在她的支持下,清朝开展了洋务运动,军事和民用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然而,慈禧终究是个权力狂。坐稳自己的位子才是她最根本的目的。因此,一旦改革损害她的利益时,她就会无理由地制止。
1872年,载淳年满18岁,开始亲政。但实权仍然掌握在慈禧手中,同治帝很难摆脱慈禧的干预。慈禧追求个人享乐,在当时财政紧缺的情况下,她授意同治帝修缮圆明园。1875年,同治帝去世。慈禧的侄子兼外甥载}l舌即位,即光绪皇帝:两宫太后又一次坐上垂帘听政的宝座。1884年,慈安去世,慈禧开始了一宫独裁的历史。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战争初期,慈禧以战事不利为由,将奕诉为首的军机处大臣全部革职,将朝政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战争后期,清军在军事上本来已经占据上风,而慈禧却乘胜即收,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使大清国丧失了众多利益。1889年,光绪亲政以后,实权仍然掌握在慈禧手中,光绪帝只是一个名存实亡的傀儡。“上(光绪帝)事太后谨,朝廷大政,必请命乃行”。
1894年是慈禧六十寿辰,恰逢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慈禧不顾军费紧缺,一意孤行,挪用海军军费,修缮颐和园,为其贺寿做准备。朝廷有人对此提出异议,慈禧大发雷霆:“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也将令彼终生不欢。”为了使自己的寿辰庆典顺利举行,慈禧主张避战求和,以尽快结束战争。后来,在朝野上下的重重压力下,她才不得已令清军迎战。但很快北洋水师就全军覆没了,清军战败,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日本从中国攫取了大量利益。
随后,列强聚集北京,掀起了瓜分狂潮。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爱国志士在光绪帝的支持下掀起变法图强的运动。但慈禧以变法触动自己的利益为由,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变法人士。与此同时,北方兴起义和团运动。这边八国联军要慈禧“勒令归政”,那边义和团更是将斗争的矛头直指清政府。面对两面打压,无奈之下,慈禧玩起两面派。她一方面利用义和团对付八国联军,另一方面又派人前往使 {馆慰问各国使臣,希望停战。结果,八国联军还在继续进攻,义和团也越闹越厉害。1900年8月,来势汹汹的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慈禧于第二天凌晨带着光绪皇帝仓皇逃出北京,前往西安。这边留下李鸿章与列强谈判,并下令对义和团“痛加缴除”。第二年。慈禧发布上谕,向列强恭敬地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次年,清政府与11个国家签订《辛丑条约》,至此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总是一味求和,慈禧感觉很没面子。为了改变自己的形象,她宣布实行新政,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入手改革。然而,那个时候任凭什么样的改革也改变不了衰亡的命运。更何况慈禧的改革目的只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形象,挽回面子”。1908年,光绪帝去世,慈禧立溥仪为帝,即宣统皇帝。随后,慈禧病逝。
纵观慈禧的一生,她是一个能力非凡但却使中国蒙受了耻辱的女人。她处心积虑,通过政变的方式登上了中国政治的顶峰。作为同治、光绪两朝的最高决策者,她通过垂帘听政和训政的方式,统治中国长达47年。她经历了五次列强侵华战争,即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见证了大清朝的衰败兴亡。
当年进宫的宫女何止千百,为何只有慈禧脱颖而出,独断朝纲,掌控国脉?应该说,慈禧有着一般人不具有的能力。她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女人,甚至对权力有着近乎病态的追求。她的大半生都在追逐权力和享受得到权力后的快感。但历史记住的却是她为了追逐权力而制造的无数灾难。
慈禧生前为自己树碑立文,但她死后留下的那些破纸残卷却无人欣赏。在她绣满荷花的被褥上,后人看到的是斑斑血迹。她的金丝楠木棺材也成了破烂不堪的废墟。上面即便是刻满《(金刚经》,也洗清不了她生前的罪过,更不能保佑她死后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