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嫁娶一般在什么时辰(老黄历忌嫁娶可以结婚吗)
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
古代婚礼都在傍晚举行。 我们在古装剧中经常会看到在成亲当天,新郎到 了晚上才醉醺醺地进入洞房,也许我们会有这样的疑问,这不会是喝了一天变成这样的吧?其实不是这样 的,因为古时候,人们是在黄昏的时候举办婚礼的。
从结婚的“婚”字我们也可以推断出古人的结 婚时间。“婚”字是“女”加“昏”,古人写结婚的 “婚”是写成黄昏的“昏”的。在上古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期间,流行抢 婚这一习俗。所谓的抢婚就是男子叫上自己的伙伴,趁着黄昏出去抢夺妇女,并逼迫她们和自己成婚。
而在黄昏 这个时间结婚的习俗也流传了下来。为了将结婚的 “婚”和黄昏的“昏”区分开来,所以在其旁边加了 个“女”字,就成了现在的“婚”。
迎亲是整个婚礼的一大高潮。新娘由姐姐或伴娘带出来交给父亲,再由父 亲交给新郎。离开新娘家前,新郎新娘分别向父母、岳父母叩拜道别。新娘到 男方家后,由新郎家女眷亲自打开轿门请下新娘,再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 (也多为女性)将一打成同心结的红绳带交给新郎新娘。
两人互牵着红绳走进 礼堂,忌踩门槛:门槛代表着门面,新娘一定要从门槛上跨过去。并由女童手 持铜镜照在新郎新娘身上,以求幸福圆满。
拜堂是婚礼的正式部分。在堂前,由仪宾主持,新郎新娘站列拜天地、拜 父母、夫妻对拜,乐起,礼成。礼后第二日早晨,新郎新娘一同拜见公婆,新 郎也要将家里的所有亲属介绍给新娘。然后,新郎新娘向长辈奉茶。第三日, 新娘和新郎同去合祭祖先,新娘便正式成为家中的一员,婚礼正式结束。
拓展资料:
旧时结婚仪礼,从古代"六礼"(一纳采、二问名、三纳吉、四纳征、五请期、六迎亲)演变而来。
我国古代的婚姻制度,通过夏、商、周三代,尤其是通过周代,基本上建立与固定下来,而到了秦、汉时期,则有进一步的发展。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礼自古代起就是一个严肃而重要的话题。与之相对应的,也形成了一整套与婚礼相关的文化。
中国传统婚礼是华夏文化的重要部分。古时于黄昏举行,取其阴阳交替有渐之义,故称。古代婚礼有六: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在《礼记·昏义》篇对中国古代的昏礼的形式及意义有着较为详细的描述:“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婚礼是汉传统文化精粹之一,大红花轿、浩浩荡荡的迎亲仪仗队、拜天地、掀盖头,身穿"凤冠霞帔、状元服"的中式婚礼,"追寻文化根源、重视传统民俗"成了现代人的新“时尚”,这就是中式婚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 中国古代婚礼
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为什么?
古往今来,男女的嫁娶一直是人生最大的喜事,这不但代表了两性的结合,也是两个家族的牵手和认同。所以在我国古代有很多结婚的礼节讲究,这些往往比现代人结婚的彩礼,婚宴还要复杂的多。那么古人结婚是不是像现代人结婚一样选择在白天结婚呢?其实不是的,古人的婚宴准备时间很长所以不太可能青天白日就把婚结了的。具体的讲究有以下几个方面:
无论是因为黄昏的昏和结婚的婚读音很接近的缘故,还是因为黄昏风景美丽的缘故,古人大多数都选择在黄昏结婚。关于这个时间点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因为黄昏的时候光线不明不暗有利于一种特殊的习俗——抢婚的开展,这个类似于现在新郎接新娘的时候总要大费周章的寓意是差不多的。
一般来说结婚包括合礼,拜天地,喝酒,洞房这几个步骤。如果选择在白天结婚的话那么只有中午请吃饭,这样离洞房花烛夜也有一段时间就显得有点儿浪费。而且,在结婚之前新郎新娘如果起来的太早也承受不住婚礼各种礼节的折腾,倒不如白天好好休息,把准备的东西慢慢准备好,这样才能举行一个完美的婚礼。
俗话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所以一旦结婚后女子回娘家探望的机会就不太多了。如果太早举行婚礼,难免会让新娘家里感到非常难过,也会给新娘留下遗憾。所以说选择在黄昏结婚可以让新娘有机会把该说的话在家里好好说完,这样也能少一些悲伤,多一点结婚的喜庆。最后,无论选择是在什么时候结婚,结婚都是一件值得高兴的大事,所以给新娘多一点时间准备也有利于两家人以后的和谐氛围。
浣碧白天出嫁,玉娆却在晚上,古代婚嫁时辰到底有多讲究?
古代婚嫁时候,时辰特别的讲究,不能在早晨,也不能在晚上,也不能在大中午。
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候举行
准备的答案是:黄昏。所以古代时称“昏礼。”
为什么黄历上日子写忌嫁娶,但具体时辰上写宜嫁娶?
黄历也有盗版的
要结婚,算出来的日子在老黄历上忌嫁娶,怎么办
默默地撕掉那张纸,然后该结婚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