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卦的卦辞和爻辞(易经六十四卦卦爻辞详解)
爻辞和卦辞有什么区别?
卦辞和爻辞
周易原文里,对六十四卦都有解释,它的内容由两部份组成,一叫「卦辞」,是专门讨论卦的意思。
例如「火水未济」卦的卦辞就是「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汔,意思是几乎。濡是沾湿的意思。整句意思:未济即是未完成,如果能行之有方,最终都能成功。辞中以小狐狸做比喻,小狐狸过河,虽然勇敢,不过缺乏经验,故而沾湿了尾巴,还未能到达彼岸。可是当小狐狸有了周详的计划与经验,就会成功。各位可以到《周易原文与注解》查阅你所占得卦象的卦辞。
另一部份叫「爻辞」,爻辞其实是由孔子进行注解的「易传」,是孔子对六十四卦里,每一卦中每一个爻的专门讨论与解释。当我们求得变卦后,可以参考该爻辞来辅助分析卦象。
例如「火水未济」卦,求得第六爻为「变爻」,一方面可以参考由「火水未济」变为「雷水解」的卦辞,同时亦可以参考「火水未济」卦中第六爻的爻辞,这个爻辞是这样写的「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意思是:占卜是吉利的,没有使人后悔的事物,由于有诚信,一如君子的作风,结果是吉利的。各位可以到《周易原文与解释》查阅你所占得卦象的爻辞。
卦辞和爻辞是什么意思?
“卦辞”是对64卦各自含义的精练概括,“爻辞”是对386爻各自含义的精练概括,两者通常都结合爻、位、应、比、乘等易理来表示判断、取舍。易家认为,圣人见到了天下阴阳的运动,观摩意会后打通它,以推行各种基本的礼仪行为,并联系卦辞来推断吉凶,就产生了“爻辞”。
所以《易经》兼取天、地、人“三才”而将它们重叠起来,以六爻画成一卦而各自成章,每卦中都包含阴爻与阳爻,重迭应用柔与刚的性质,再系上“卦辞”、“爻辞”而命义它们,易理的运动规律和易德也就在其中了。
阐析天下最大的奥秘和变动的断语,这就是《易》评议模拟天道的变化,以促成事物发展变化的“卦辞”和“爻辞”。
卦辞具体可分为:
先叙事而后断吉凶,先断吉凶而后叙事;单叙事而不言吉凶,单言吉凶而不叙事。或叙事、断吉凶,再叙事,再断吉凶等不同体例。涉及到狩猎、旅行、经商、婚姻、争讼、战争、饮食、享祀、孕育、疾病、农牧等内容。还记载西周初期以前的历史事件,如离宗伐鬼方、帝乙归妹、康侯用锡马蓄庶等故事。据研究反映了奴隶制的社会生活。不少卦辞具有深刻的哲理。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卦辞
易经卜卦断爻的方法,卦辞爻解
这种说法在古籍中有所流传,但个人认为不对,因为这是一种僵化的看法,掩盖了周易卦爻辞用法的本源。采用卦爻辞断卦,虽然是上古之法,但仅在那个时代流行,汉代以后,并不流行——这是因为卦爻辞只是文王、周公等人对易理的一种运用而已,而那时的易理学术远没有汉代以后发达。所以那时的易理、卦理的发挥都有限;那时还是易学的早期、相对比较落后的发展阶段。近现代卦爻辞断法的实践,好像比较有名、有大量真实断例的,也就只有日本的《高岛易断》了。
再说的那种朱熹的断法,为什么是僵化的认知?个人认为,那不符合《周易》卦爻辞的功能。周易的六十四卦,仅仅是64个原始“静卦”,而不是全部“卦”。爻动,指的是在某一个静卦基础上派生出的一个“动卦”,但这个动卦不等于就是变卦的那个静卦——动卦也就是静卦之间的中间形态。比如,乾卦初爻动,变卦为天风姤,那么乾卦初爻动=天风姤吗? 绝对不等于,这是不同的卦。所以朱熹那个说法里面,当变爻超过3个,就看变卦卦爻辞的说法、以及五爻变以静爻爻辞断的说法,均属狗屁不通。
比如说,乾卦初、二、五爻动,变卦是火山旅。这是一个“动卦”,既不是乾卦也不是旅卦,不应该看乾卦和旅卦的卦辞;而应该综合乾卦初、二、五爻的爻辞做出一个综合判断。朱熹不明白这个道理,但发明这套用法的文王、周公人家是明白的,所以乾卦六爻都动的判断,人家给了一个“用九”的断词——“见群龙无首,吉!”。什么是“用九”?就是乾卦六爻都动时的综合断词,这个绝对不等于坤卦静卦(乾六爻动的变卦为坤卦),也和坤卦的爻辞没有关系!
周易八卦的卦象以及爻辞
六爻不变,以本卦卦辞断;
一爻变,以本卦变爻爻辞断;
两爻变,以本卦两个爻辞断,但以上者为主;
三爻变,以本卦与变卦卦辞断;本卦为贞(体),变卦为悔(用);
四爻变,以变卦之两不变爻爻辞断,但以下者为主;
五爻变,以变卦之不变爻爻辞断;
六爻变,以变卦之卦辞断,乾坤两卦则以「用」辞断。
《易经》中的卦画卦名,卦辞,爻辞有什么区别,什么意思
易经中的卦名是上下二个单卦组合在一起的名称,如上巽下坤叫风地观卦。而卦辞是指这个组合在一起卦的意思,如观卦有观察,观望,等待。。。。而爻辞是指这个观卦每个爻动变之后所代表的信息提示。
爻辞和卦辞的区别是什么?
卦辞乃一卦之旨,爻辞乃是围绕卦旨分门别类的评述。
共有六十四条卦辞,内容主要有:(1)自然现象变化;(2)历史人物事件。(3)人事行为得失。(4)吉凶断语。或分为象占之辞、叙事之辞、占兆之辞三类(李镜池《周易筮辞续考》)。
其通例为先举出暗示意义的形象,或举出用于譬喻的事例,然后写出吉凶的断语。具体可分为:先叙事而后断吉凶,先断吉凶而后叙事;单叙事而不言吉凶,单言吉凶而不叙事。
或叙事、断吉凶,再叙事,再断吉凶等不同体例。涉及到狩猎、旅行、经商、婚姻、争讼、战争、饮食、享祀、孕育、疾病、农牧等内容。还记载西周初期以前的历史事件,如离宗伐鬼方、帝乙归妹、康侯用锡马蓄庶等故事。据研究反映了奴隶制的社会生活。不少卦辞具有深刻的哲理。
爻义的文辞,《周易》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加上乾、坤两卦各有一用爻,总为三百八十六爻,故有三百八十六爻辞。
每爻先列爻 题,后为爻辞。爻题皆为两字,一个表爻的性质,阳爻记为"九",阴爻记为"六";另一个表爻的次序、位置,自下而上,分别记为初、二、三、四、五、上。
爻辞是组成各卦内容的主要部分。其体例内容、取材范围与卦辞相类。有很多哲理性格官,如:"无平不肢,无往不复"(泰·九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 得其友"(损·六三)等。
爻序号后面的话就是"爻辞"。《易经》六十四卦每卦有六个爻,每个爻都有一段爻辞,共六段爻辞。爻辞是对各爻下的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