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的由来
唐汉写的《汉字密码》,关于天干地支的解释,窃以为接近其本义。古人造字从最本能的、最基本的生育活动中获得联想和灵感,于是有了最古老的天干地支纪年。先看十二地支的由来:
“子”字:甲骨文的字形应该是对男性生殖器的白描,描写的是精子的所在地——睾丸!告诉人们精子是孩子的组成之一。由于是男性的特有,“子”字在春秋时期引申为“男子”。
“丑”字:甲骨文的字形应该是对男女交媾的象形白描,其字形是中间重叠的两个人。所以古人称发生性行为时为“丑事”!
“寅”字:甲骨文的字形描述的是精子射入子宫,在子宫中着床。是由甲骨文的“矢”字和“丁”字组成。甲骨文的“丁”字在这里表示子宫!
“卯”字:甲骨文的字形是关于卵子的描述,告诉人们卵子也是孩子的组成之一。
“辰”字:这个字的甲骨文原形,康殷先生写的《文字源流浅说》中,解释为某些蜷曲的胴体,有环节,疑为幼虫!在人体发育到两个月左右,其形状就象一个幼虫,这时人胚已有15毫米左右,古人通过人体观察或解剖是能够看到的。
“巳”字:甲骨文字形是对刚刚成形的人胚的白描。
“午”字:甲骨文字形是对脐带的描写,告诉人们胎儿在母体中靠脐带吸收营养而成长。胎儿发育到这个阶段,脐带的生成是重要特征之一,古人一定会对其进行描述的。
“未”字:甲骨文字形是对胎儿发育出四肢时的描述。
“申”字:甲骨文字形有转动之意,在胎儿生长到29周时,胎儿的位置倒转。这个字应该是对这一时期胎儿的描述。
“酉”字:甲骨文字形是对绒毛膜及羊膜的描述。胎儿的生长一直是在膜内的,这个囊状物也是胎儿生长不可缺少的,古人不可能不对其进行描述。“酉”字后来引申为盛装东西的皮囊!
“戌”字:甲骨文字形是对胎儿投生时的描述。其中甲骨文的“三角形”符号,表示阴门,“箭头”形符号表示冲出。
“亥”字:甲骨文字形表示胎儿降生时的情景,胎儿有仰姿和俯姿,甲骨文用两款表示,因为这对古人也是很重要的!
子:男性生殖器--睾丸;丑:男女交媾的丑事;寅:精子射入--子宫;卯:卵子;辰:受精卵;巳:人胚;午:胎儿脐带;申:胎儿的位置倒转;酉:胎儿生长的皮囊;戌:胎儿投生时阴门冲出;亥:胎儿降生时有仰姿和俯姿。
甲:人体头;乙:人体脖子部位;丙:人体胸部;丁:人体的腹部;戊:人体右手臂;己:人的左手臂;庚:男性臀部和生殖器;辛:女性臀部和生育器官;壬:人体左腿;癸:人体右腿。
黄石玉:“天干地支”密码——中华文化的活化石
“天干地支”是我们古人使用的记年法,由于没有人能说清它的来龙去脉,所以显得十分诡秘。《群书考异》中对“天干地支”的含义作了全面而详细的解说,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有一定的权威性。但《群书考异》对“天干地支”里每个字本义的解读,与《古代汉语字典》对“天干地支”里每个字本义的解释南辕北辙,难免不让人对它的可信度及权威性产生怀疑。
我们应该相信“天干地支”里的二十二个字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和规律,而这种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应该与古汉字字源及本义相吻合。那么,要揭开“天干地支”的神秘面纱,我们就必须从古汉字的造字说起。
我们的汉字可分为贞巫造字、兵营造字和夫子造字三大类:1、贞巫造字就是古时从事占卜及巫术的人造的字,如:甲乙丙丁等);2、兵营造字就是古时兵营里的将士们造的字,如:比从北化等;3、夫子造字就是指有学问有学识的夫子们造的字,如:家牢安字等。
“天干地支”里的那些字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松散而又零乱,内部之间似乎没有任何的关联。这给我们认识“天干地支”含义带来极大的困难。但值得注意的是,“天干地支”里的每个字几乎全都是最古老的象形字,而最古老的造字者就是贞巫们。我们若将“天干地支”归类为贞巫造字,对我们破解“天干地支”密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下面我们就以《古代汉语字典》为工具,再加上一些个人的“凭虚逆测”,对“天干地支”进行全面分析和解码,使我们对尘封了几千年中华文化根脉,有着更清晰而全新的认识。
一、我们先来分析天干,并将天干分成三个部分进行解读,这对我们揭开天干的神秘有着很大的帮助。
第一部分:甲乙丙丁是指古时贞人占卜时使用的四大道具。第二部分:戊己庚是指古时巫师们做法时使用的法器和耍的巫术。第三部分:辛壬癸是指古时帝王们掌控的阉割刑具。
以上对天干内容的判断是否正确,我们可以通过古汉字本义及古时贞巫们的行为理念来证明。古时的贞人在占卜时通常是将钻有小孔的龟甲上面倒入水银,放在火上烧灼,使龟甲爆裂,产生卜纹,再根据卜纹预测吉祥。同时还要将画有咒语的符投入火中烧掉,以告知天神。天干的第一部分就是这种占卜形式中使用的四大道具。
“甲”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甲字的形义至今不明。一说在甲骨文中是象形字,写作十,像皮革的裂纹,甲的本义是皮革开裂。也有人认为,甲先写作十,后外加方框,构形与田字相似,像宗庙中安放神主的器具......“甲”就应该是龟甲,因为某些龟甲的外壳上有近似田字的花纹。在古人眼里龟是一种神物,由于它的寿命极长,古人就迷信龟甲内有某种神灵的存在,很自然龟甲就被贞人用来占卜,成为占卜的道具之一。
《古代汉语字典》里没有对“乙”字字源做解释,我们从甲骨文的字形上看,“乙”字像是流动液体的形状。我们若将“乙”认定为是古人占卜时使用的水银,是极有可能的。即“乙”的本义就是指水银。
“丙”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丙是象形字,但所象之形迄今没有定论。丙的常用义是指天干中的等三位,又指序数第三。根据古代五行说,丙居南方,南方属夏,亦属火,所以又用丙代称火,常用于“付丙”一词,表示投入火中。“丙”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是古时贞人占卜时投入火中烧掉的“符”。此“符”画有巫咒以告知天神自己的祈求。“丙”在甲骨文的字形像是一个方形木牌下方开了一个三角形口子,这个形状与道教画符的形状(下方有个三角形口子)极为相似。甲骨文里的“贞”像是两个相倒立的“丙”(甲骨文写法)上下组合而成。古时贞人是从事占卜及掌管占卜档案的官吏。“丙”即“符”可分为阴阳两种,两“丙”(符)咒文相同。阴“丙”由贞人在占卜时投入火中烧掉,送给天神,而阳“丙”就由贞人作为档案为帝王保存。很自然甲骨文的“贞”就被古人写成了两个甲骨文的“丙”上下颠倒的形式了。还有,若古人在占卜前需要“更”改“丙”(符)上的咒文时,是绝不能将“丙”投入火中烧掉,那样会惊动天神的,而只能将阴阳二“丙”敲碎打烂。甲骨文里的“更”就是手拿棍棒敲打两只“丙”之意。
“丁”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丁是象形字,状似簪的样子。簪是古代用来挂器物的钉子,所以丁是钉的本字。“丁”应是古人占卜前,使用“丁”形硬物在龟甲上打孔的工具,占卜道具之一。古汉字“打”是由手与丁左右会意而成。表示贞人手拿“丁”型硬物在龟甲上打孔的形态及所发出的“哒、哒”声。这就是“打”字的本义及发音的由来。
以上我们对甲骨文的字形及本义的分析,基本上可以断定天干的第一部分(甲乙丙丁)就是古时贞人占卜时使用的四大道具。下面我们再来分析天干的第二部分(戊己庚)。古时巫师在做法驱魔时,左手挥舞着大斧,右手摇动着铃铛,嘴里念着咒语并喷射着口水,不停地舞蹈。这就是天干第二部分所描述的内容,即巫师做法时使用的法器及喷射的口水。
“戊”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甲骨文的戊是象形字,像斧钺的样子。“戊”我们可以认为就是巫师做法时左手拿着的法器大斧。
“己”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己是象形字,甲骨文中的己像丝形。己的本义指为了缠束丝而分出来丝缕的端绪。“己”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巫师做法时,向地面上喷射的口水印记。
“庚”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一说庚在甲骨文、金文中是象形字,状似一种有耳且可以摇动的乐器,即钲。一说庚在篆文中是象形字,像双手摘取草木上的果实之形。后世使用的庚都是假错字,指天干的第七位。“庚”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是古时巫师做法时,右手不停地摇动着的“铃铛”。古汉字“康”是由甲骨文“庚”字衍变而来,表示巫师给病人驱魔治病时,在病人头上不停摇动着铃铛“庚”,所发出的“糠、糠”声,使病人康复。由于古时冶炼技术的原因,当时的铃铛“庚”所发出的声音不是“铛、铛”声,而是“糠、糠”声。这就是“康”字的本义及发音由来。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天干的第二部分(戊己庚)应该就是巫师做法时使用的法器和耍的巫术,因为它们与甲骨文字形及本义十分吻合。在动物王国里,雄性首领是绝不允许其它雄性与它统领的任何雌性发生性交配的。而我们古时的帝王们是用阉割的酷刑,来杜绝自己身边的男人与他的女人发生性关系。天干的第三部分(辛壬癸)就是指帝王们掌控的阉割刑具。
“辛”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辛在古文中是象形字。有人认为像一种弯刀刑具。“辛”在甲骨文状似捆绑人的十字架之形。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是捆绑人的阉割刑具。
“壬”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壬字的构形和本义现不详。“壬”我们有许多证据认为它就是指男性的生殖器。“壬”在甲骨文里的字形像男性阴茎龟头上尿道口的形状。甲骨文里的“妊”就是由女与壬会意而成,表示女人受孕。汉字的“淫”字是由象征水,手爪和男性生殖器(壬)三部分组合而成,其本义为手淫。甲骨文里的“弄”像是由甲骨文的“壬”与象征双手上下组合而成,其本义是双手玩弄生殖器。《古代汉语字典》里对“弄”的解释是用双手把玩玉,这一观点应有待我们重新商确。
“癸”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癸是象形字,在甲骨文,金文及篆文中,癸的字形都状似两枝箭交错在一起。在籀文中,癸成为会意字,由象征人的双足(癸字的上部分)和矢两部分组成。癸的本义不明。“癸”就是状似剪刀的阉割刑具,是起先的甲骨文象形字写法。而后来“癸”衍变成会意字时,是由双足与矢上下组合而成,其本义表示阉割者的双足下放着阉割刑具(矢)的形态。
甲骨文里的“帝”像是由甲骨文里的“辛、壬”(横置)和“癸“三部分重叠而成。“帝”的本义就是指掌控阉割刑具和阉割刑法的人。古汉字“辟”的含义是指君王和刑法。而甲骨文里的“辟”的字形像一个人(君王)坐在石头上,背后立着捆绑阉割人的刑具“辛”。宰相的“宰”字也意味着后来帝王们的权利的下放。以上就是我们对天干详细而又全面的解读。使我们对天干的含义有着全新的认识。也希望我们对地支有同样的兴趣和耐心。
二、下面我们就再对地支进行全面的分析
古时贞巫们首先只是用天干记年记日,由于天干只有十位,周期太短。后来贞巫们又从民间生活中提取十二种生活要素作为地支与天干相配,周期为六十。这就是我们延用至今的干支记年法。同样地支需分成两部分进行解读。
第一部分:子丑寅卯辰巳是古人描述人生命形成步骤。第二部分:午未申酉戌亥是指古人日常生活物质要素。男人与女人发生性行为,两者结合成婚姻,女人受孕,婴儿在母腹中成长。地支的第一部分就是这样为我们描述生命诞生过程的。
“子”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子是象形字。子在甲骨文中像一个有头发,脑门及身体的初生婴儿的样子……“子”我们应该理解为男子,夫子,一个即将成年的男子。
“丑”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丑是象形字,甲骨文,金文中的丑状似手的样子,所以,丑的本义是爪……“丑”在甲骨文后来的写法与甲骨文里“母”字相似,只是缺少两个象征发育成熟乳房的两个点。“丑”应该是指女子。“丑”的甲骨文字形或许象征少年女子的发型。汉字“妞”是否可以理解为会意字,由女和丑会意而成,表示未成年的小女子。因此,“丑”在地支特殊的环境里被理解为即将成年的女子,应是可以接受的。
“寅”在《古代汉语字典》没有对它的字源作解释,我们将其理解为男女性行为是有可能的。我们从“寅”字字形的衍变过程中可以发现,“寅”首先是暴露的,后来又象征的给盖上了被子(寅字里的田),最后干脆将其放进了象征房屋的宝盖头内。这也意味着我们的古人对“寅”这种性行为的羞涩感。为了彻底摆脱“寅”字在天干地支里的不雅,我们的古人又重新造了另一个“淫”字。
“卯”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卯字的构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甲骨文和金文的卯字状似两把并排直立的刀,但不明其表示的意思。一说卯字在篆文中由方向相反的两个户字构成,表示已经打开的两扇门……“卯”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古时象征男女关在两扇门内的原始婚姻。即将男女“铆”在一起。
“辰”字字源《古代汉语字典》里没有做任何解释,而我们从“辰”在甲骨文中的字形上判断,像是从侧面看到的孕妇凸起的腹部。表示有新的生命诞生。因为古人相信天上的一颗星,就是地上一个有生命的人,所以我们的古人就用“辰”指代天上的星星。《古代汉语字典》里对“辱”的解释是:辱是会意字,由辰和寸两部分组成,但这两部分所具有的含义不详。辱的基本义指羞耻,耻辱。如果我们将“辰”理解为孕妇的肚子,而古汉字“寸”的含义是指最小的长度单位,即小的意思。那么,“辱”的本意应是指怀孕女人的肚子大不了,有侮辱的意思。古汉字“娠”是由“女”与“辰”会意而成,其本意就是指女人怀孕。
“巳”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巳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是象形字,像还在母腹中的胎儿。巳的本义指胎儿。“巳”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与我们理解地支含义不谋而合,这也进一步证明我们以上分析的可靠性。即地支第一部分就是古人描述生命诞生的全过程及步骤。其实,地支第二部分最容易理解,它是古人列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具及家畜。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地支的第二部分。
“午”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甲骨文的午是象形字,像一个两头粗圆中间细的棒槌。金文中的午像杵,是杵初文,午的本义指杵,指一种舂米的工具,后借指纵横相交,而造杵字表本义。“午”我们当然可以理解为是古人生产生活中使用的劳动工具。
“未”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未是象形字,像树木茂盛的样子。“未”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是古人从事农业生产所种植的庄稼。
“申”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申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是象形字,像常在西天出现的曲折的闪电之形。申的本义指闪电。“申”在甲骨文的字形上像两团碰撞的火球。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古人取火时将两个火石相碰击的状态。所以,“申”应是古人日常生活中取火的工具。
“酉”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酉是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中的酉都像酒坛的形状。酉的本义指一种酒具。引申为酒,是酒的本字。“酉”很显然是我们古人盛酒或装食物的陶器。是古人日常生活用品之一。
“戌”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戌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像宽刃的兵器……“戌”我们应该也有理由认为是古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厨具,是用来宰杀家畜和切菜的刀。
“亥”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亥是象形字,亥的甲骨文字形像一头侧躺着的猪。亥的本义指猪。“亥”可以肯定就是指古人日常生活中畜养的家畜之一:猪。
从以上我们对地支第二部分所做的分析中,很显然地支的第二部分就是我们古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六大物质要素,是当时古人小康生活的标准。上古时贞巫们有着极高的权威,地位仅次于帝王们,就连帝王们也对他们敬畏三分。他们掌控着极大的行政资源,同时也拥有造字的责任,能力和权利。因此贞巫们将他们职业中极为熟知的事物,选进“天干地支”中作为记年记事是很自然的事了。也只有他们才能够做到这一切。由于当时贞巫们的权威性,他们在选列“天干地支”时没有向世人作任何解释,也没有向世人寻求意见,更没有与世人共同商讨。因此,“天干地支”的真谛就一直被尘封了几千年之久……
庄小兵:干支字的说形释义
干支字由黄帝的老师大挠负责制作(与苍颉、沮诵、隶首协作),时间在2337BC。其实干支在黄帝以前的三皇时代(2607BC-2338BC)已经在使用,不过是古越语版本(天皇至伏羲都是风姓王者,来自古越族),如《史记.历书》记载的“焉逢.摄提格”就相当于汉语版干支的“甲寅”。《春秋命历序》曰:“天皇......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所以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资治通鉴》的纪时体系就是用的古越语版干支体系。疑古派学者是一些不肖子孙,他们否定三皇的真实存在,就使得民族虚无主义者乘虚而入。郭沫若等人是民族虚无主义者,他们宁愿把我国的文化遗产说成是外国人赐予的,也不愿承认是我国古越族创造的。大挠所做的事,只不过是把古越语版本的干支体系转换成汉语版体系。但是这并不容易,因为他得理解古越语版干支的义。郭沫若对汉语版干支字的说形释义是全盘错误的。
十天干讲的是一个部族王天下历程所要经历的10个步骤:甲:(一个部族王天下历程)开始;乙:(部族)发展;丙:(部族)鼎立;丁:(部族)建国;戊:(部族)扩张;己:(部族)兼并(他国);庚:(部族)接续(前一个王族的)王统;辛:威服(天下);壬:统治(天下);癸:(一个部族王天下历程)结束。
十二地支讲的是自然人的生命历程(十二个阶段):子:(生命历程)开始;丑:攀援(母体);寅:迅速发育成长;卯:(母子身材)等高;辰:独立外出活动;巳:成为部族社会一员;午:(男孩)进入全盛期;未:(女孩)进入青春期;申:(男女)交媾;酉:身体衰老;戌:丧失生存能力;亥:机体更生。
详细的说形释义论证,请参阅拙作《三十二个基本汉字及其相关问题》(载于《良渚文化论坛》,良渚文化博物馆编,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浙江省图书馆可借阅。下面有若干汉字,它们的构造中,含有干支字,可以窥探到干支字的原初含义【这些字在《三十二》一文中未曾谈到。字后所附页码是《汉语大字典》(袖珍本,宛志文主编,1999年9月版)上的页码。电脑上直接打不出的字写成分解式】。
1.日+甲,P.670,同“早”。从该字可见“甲”的原义被正确的保留下来了,且透露出“甲”的原形是“十”。
2.虎+甲,P.1217,虎习搏。该字也将“甲”字原义正确保留下来了。幼虎习搏是在其兽王生涯的第一阶段。
3.戎=十+戈,“十”即“七”,对照《三十二》一文所谈论的“数琮”在“阳七”处有改朝换代的战争(《咸有一德》:“七世之庙,可以观德。”《易纬》:“摄提值巽,故王绝纪。”庄按“摄提”即岁星,巽位在数琮的角位处),就可以深刻理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说之戎事,决非一般征战,故此句不可改为
“国之大事,在祀与征”。至于西方少数民族被称为“西戎”,摊上了高贵的“戎”字,那是后世文字普及的关系,并由于 “西”-“秋”-“金”-“蚩尤”的关系,所以出现了“西戎”一词。《汉大》有“戎”的异体字,表为“甲+戈”,取“兵甲”之义,似乎有理,其实应属错误隶定。
4.“虎”。甲文虎字不含“七”。“七”是隶定者加入的,与“戎”字中的“十”同意。周武王有“虎賁”,应即王室近卫军。
5.鸟+乙,P1991,燕子。对比“鸭”字的“春江水暖鸭先知”和(鸟+乙)字的“柳色绿初成,絮语来新(鸟+乙)”,从“先知”和“绿初成”可以推知古人认为(鸟+乙)后于鸭出现于春天。故“乙”为“顺着”,“接下去”之意。
6.舟+乙,P1321,舟行。则见“乙”为“顺流而行”之意。
7.氵+乙,P691,河道干涸。可能是水流光的意思。
8.黑+乙,P2059,深黑色。在黑的基础上发展一步,就是深黑色。则可见“乙”为“发展、进一步”之意。
9.纟+丙,P1466,结。“结”意为“固定”。则可见“丙”为“固定”之意。
10.金+丙,P1792,坚固。可见“丙”有固意。
11.扌+丙,P805,执持。这是人手固定在物体上。可见“丙”有固定之意。
12.甲文商=辛+丙。纯粹从商字的结构看,显然,商人认为“商”地是商族奠基和树立权威之地。这是符合古籍记载的。商始祖契被封于商可以用“丙”(立足)来表示。可见“丙”有“立足”之意。
13.商始祖之名又可表示为“卨”。而“卨”字有一个异体写法(在P41),分为三层:上为卨字头,中为“日”,下为“丙”,这显然是将“卨”字拟人化了:分为头、身、足。则可见“丙”为“立足”之意。(至于在头与足之间置“日”,显然是模拟甲文“黄”字写法。甲文“黄”字正是将“日”字置于“大”字腰腹部位,表达“太阳人”即人间太阳之意,良渚大中型墓葬主人常将玉璧——太阳模拟物——置于腰腹部位。可见该字的作者将商始祖比喻为太阳)。
14.在《汉大》P328有“口”内置“氏”,“口”内置“方”二字,均为“国”意,可视为甲文丁字框内置字。似可见丁字原义为方城。
15.甲文“邑”字上为“口”,下为人跽形,显然是表示:“口中有居民”、“有居民之口”。则见“丁”原义为邦国。
16.矛+戊,P630,同矛。矛为典型向外击刺武器。则可窥见“戊”有“武力向外”之意。
17.P631上有一个“岁”的异体字,左边为“上+示”,右边为“戊”。结合《天官书》关于岁星特性的描写,很容易理解这个异体字的造字意图:“岁”的意思是,用武力向外扩张是上天的垂示,是上天的旨意,不可违逆。所以岁星所当之分野之国可以伐人,而自己不受伐。周武王伐纣,正当岁星次鹑火。则清晰可见“戊”字原义为向外出击。此字请先生斟酌。
18.“茂”字。草木生命历程之最旺盛阶段时,表现为枝叶的大量的迅速的向外扩展。见可见“戊”有向外扩展意。
19.扌+戊,P805,吵,扰。这是用手向外扰人。则可见“戊”有向外侵扰之意。
20.言+戊,P1695,谋。谋是指获取利益的计划。而利益分为内部利益和外部利益两种。内部利益是不用谋取的。则可见“戊”是向外获利之意。
21.齿+戊,P2081,换齿。换齿的过程就是新牙齿向外强力顶出来的过程。则可见“戊”是武力向外之意。
22.戊+午,P630,同“成”。午是“到顶”之意。结合该字构造与释义,造字者的意思是,“武力扩张到极点就是‘成’。”这与商汤又名“成”的事实相符。按,戊既为(以武力)向外获取利益之意,则它天生就有正向意念,而为古人所喜欢。故《穆天子传》、《诗》等都有“吉日维戊”之说。又古籍屡云黄帝以戊日(戊巳或戊子)生,联系到黄帝一生凡52战,曾赢得涿鹿、阪泉两场巨型战役的胜利,这些都能证实我对于戊字的结论。《续博物志卷第六》:“燕衔避戊己日,则巢固而不倾。”(《说文》释“焉”中亦有类似说法)此句亦透露出“戊”与战争的关系。《史记.匈奴传》:(匈奴)“日上戊己”。《后汉书匈奴列传》:“匈奴俗,岁有三龙祠,常以正月,五月,九月戊日祭天神。”《吕氏春秋》:商汤以戊子战于(成+阝)。据说(成+阝)之战其重要性类同于牧野之战。虽然此条史料中,“戊”是以日名出现的,但它确实是同战争的概念相伴随的。类似地,《三统历世纪》也有周武王师初发之日为戊子说,且“初发”就是“向外”。
23.关于“己”,我的说形有误,应取消、改释。但其原义仍维持为“兼并、占有”。因为这是可以从天干字串内隐含的逻辑关系推论出来的——“戊”既为武力扩张,“己”必然是获得战利品。而战利品必然归“我”所得,则“己”与“我”就挂钩成为同义词。这应该就是“己”作为施身自谓之词的来由。
24.妃。这个字如果不考虑甲文原形,而光从隶定形考虑,它倒是有道理的:古代王者的妃子都取自不同的部落,很多都是战败方纳贡的产物,都是王者的战利品。因此,“妃”字中的“己”是“战利品”,它是诸侯兼并战争的产物。纣王宠妃“妲己”中的“己”字,应该也是“战利品”的意思(禹母“修己”之“己”好象也有此意)。
25.配。这字好象是把庆功酒和战利品一起放在祖先牌位前的意思。
26.记。这可能是指用语言文字陈述兼并的史实,或用语言文字开列“战利品”清单。
27.纪。这可能原指对所兼并的东西的代表物(竹简等)的编列。
28.黄帝子青阳和夷鼓均为己姓。不排除“己”有作为军队将领姓氏的可能性。黄帝凭以实施兼并战争的军队,其核心成分,有可能是其私人军队,并以自己儿子担任军队将领(一如后世的岳家军,岳云亦为其中一位将领)。作为姓氏的“己”字,其意当为“兼并(者)”。昆吾己姓。
《路史.有巢氏》:“太昊之难七十战而后济。黄帝之难五十二战而后济。少昊之难四十八战而后济。昆吾之难五十战而后济。”(《鹖冠子》:“黄帝百战,蚩尤七十二。”)容易看出来,这儿的“昆吾”实指蚩尤。说蚩尤己姓就等于是说他是一位兼并者。《管子地数篇》:“修教十年,而葛卢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
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是岁,相兼者诸侯九。雍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为雍狐之戟,芮戈。是岁,相兼者诸侯十二。”我曾推测昆吾族的己姓来源于它的前身,而它的前身实为以蚩尤为统帅的皇家军团(《世本》:“昆吾作陶”。这说明昆吾氏善冶,这与蚩尤作冶说法合。《山海经》有“白水出焉,昆吾之师所浴也”,这里有西方色“白”和“之师”字样,古人又以少昊配蚩尤同列西方,西方又属金,这些都暗示昆吾氏是由一支职业军队演变而来的部族,而相异于以血统为纽带组合而成的部族,当然,族内通婚的结果,也会使它演变为血缘氏族。陈友谅的部队被朱元璋击败后,被勒令全体成为水上居民,从而演变为水上生活的氏族)。古书又说少昊纪(己)姓。上引资料说少昊四十八战,这说明他也是一位兼并者。以上资料说明我对“己”字原义的界定是准确的。
29.“庚”字。现在的字典中还保存有它的“续”这条义项。我在《三十二》一文中说它是接续前一个王族的王统的意思。这样的接续是指王统的接续,而血统势必改变了。
30.唐。字含“庚”和“口”。我认为,“唐”是“舆论认可的接续”之意,“庚”是指“接续”,“口”是指“舆论”。商汤又叫“唐”,说明他对夏王统的非血统接续是舆论认可的,众口承认的。因为推翻夏朝之后举行过三千诸侯大会,在会上商汤再三让渡王位,都被全体诸侯劝阻,所以说他确实是民心所归的王者。(唐又叫汤。这不是同音假借。商汤即位后,天下大旱,似乎是天意不顺,但商王室居然站住了脚,这只能这样解释:天乙本人就是水——汤,水旱相克,其结果就是中和与平衡。这种用相生相克的道理做成的名字还可见于夏初的寒浞。夏天又热又干,而克夏的“寒浞”又冷又湿,相克的结果就是中和,就是平衡)尧曾被称作唐侯。这个“唐”究竟是地名,还是指他对帝挚的接续是众望所归?值得探讨。
31.唐+易,P321,同唐。上面我说了,这种舆论承认的接续在血统上是一种变易,所以唐字加易后意思保持不变。
32.口+易,P294,同唐。从血统的观点看,该字的意思是“众口承认的变易”。 33.易+矢,P1114,同唐。该字所含之“易”,亦应指“血统变异”。
34.共和元年庚申。厉王被赶走是一件人事,是一个人为的事件,因而其时间是可以人为确定的。庚申之庚可能有在这一年接续王统之意。
35.疒+辛。P1152,寒病,寒颤。这种病的表现与小人物在威权面前的情况很类似,所以用了表示威权的“辛”。
36.宰。古官名。此义项与辛字的威权义吻合。从宰字构造看,它的本义似为“官署”。
37.辛+豕,P1561,猪发怒,毛竖起。发怒就是呈威。表现猪的怒威之意的构字成分就是辛。所以辛有威风之意。
38.《春秋汉含孳》:“天子受符,以辛日立号。”《宋符瑞志》:“重瞳黄姚,二月辛丑,昧明,礼备。”有所谓“洛水辛日”之说。帝王的威权受自辛日,与我的辛为威权之意说合。
39.《逸周书世俘》:“辛亥,荐俘殷王鼎。”这一天,又杀戮了被俘的殷王臣。这是在用铁腕手段树立周王室自己的威权。这又证明辛字原义是威权。
40.自+辛,P1731,同“罪”。从字的构造看,字义应为将铁腕手段施于自身。我关于辛字原义的解释仍然是对的。 41.纟+壬,P1464,纺织。纺织就是用丝麻制作布帛。壬就是“制作”之意。
42.月+壬,P890,同饪。饪就是制作食品。壬就是“制作”之意。
43.廷。官署。从该字构造看,同“宰”不同之处在于,“廷”似为移动的官署。字中之“壬”为“治理”之意。
44.半+壬,P196,耻。从字的构造看,一半的统治或治理权,即傀儡政权,儿皇帝之类,这当然是耻辱。“壬”为统治或治理之意。
45.癸。此隶定形与甲文不同,已有隶定者的意图搀入其中。甲文癸字实为“十”的旋转形(旋转到45度角处,其意当为“重置”,即ONE变为TEN,TEN重置为新起点ONE之意)。隶定后的癸字,其上部为二止背反之形,意为分道扬镳。其下部之“天”,是指“天道”,即是说旧王族走下天道,新王族走上天道。故“癸”字意为天命(天运)结束。古籍所言(1046 BC,1月19日)癸亥夜“俟天休命”、“分天之明”中所指之“天”,即是“癸”中所含之“天”。
46.日+癸,P682,同“终”。此字即“日终”之意,即指一个太阳退出日道,旧王族结束使命之意。
中国文化从古自今一脉相承,这一点没有发现什么争议。如果承认这一点,则必然导致一个结论:汉字的继承,必然有它继承的一面,也有它的形音义发生变异的一面。如果硬要汉字全部正确继承其初义,那就等于不承认4300年的时间对它的影响,不承认历代学者修改和新造汉字的事实;如果过分强调4300年时间对它的变异产生的作用,又等于全盘否定汉字的传承性,好象汉字成为无根无源的外国来的文字,这都是讲不通的。因此,既不能奢望所有含干支字的汉字里面,都隐藏了干支字的原义,也不能说,所有含有干支字的汉字都与干支字的原义没有关系,或者干脆说它们所含的干支字全部为音符。
我研究的结果,能证实确有相当部分干支字的初义隐藏在包含它们的汉字的义项里面;而另有相当一部分干支字在包含了它们的汉字里面,可能只充当了音符。汉字的演变过程很复杂,继承过程也很复杂,汉字及干支字的释义也充满了变数,所以正确解释干支字的工作很艰难。在疑古思潮的影响下,许多人不承认干支字有原义,更不承认其原义有逻辑序列;在西洋文字理论的影响下,许多人只承认干支字在被包含的时候,只是音符;在一次象形论的影响下,干支字的形义是猜不胜猜;在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汉字的观点影响下,干支字又不被承认为是少数几个学者在同一时间协作创造的,而是认为它们是几千年来逐渐沉淀、假借的结果(但他们对七甲同形问题避而不谈)。更有人把干支字创造的年代想象得非常遥远,遥远到了古人的智力尚且非常低下的时代,这样,干支字就成为古拙的产物,因而就不可解释的了。还有的人,对西亚五六千年的文明史觉得很正常,而偏偏自己祖先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创造一个为王权服务的文字体系就不能接受,在他们的想象中,自己的祖先在四五千年前只配产生酋长酋邦一类的东西,而“王者”是断然不可能出现的,这样一来,阐述王族交替理论的干支系列字就不会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