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风水在我国古代是一门被人们高度重视的科学,那你知道风水对我国古代的影响到底有哪些影响吗?今天就和华易算命网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风水对我国古代的影响有哪些?
在我国古代,风水是被人们作为一门科学来看待的,一般有文化的人都懂得风水,不论身份地位,几乎所有人都相信风水的作用,并在社会生活中遵从风水理论的指引。而朝廷也会有专门研究风水的机构官员,无论是建筑宫殿、衙门、住宅还是陵墓,都需要这些官员指定地址和方位布局,遇有大事发生,则需要由他们运用易经占算。
在民间,平民也是同样十分重视风水,婚丧嫁娶都要翻看黄历,选定吉时。而在修建住宅或是墓地时,也会请来专业的风水师来选定吉址,布好局,倘若遇到不顺利的事情,还要请风水师为其改善风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文化
中国古代的风水理论和十分实用和朴素的,中国风水学是中国古代先贤,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中,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摸索和总结出的十分有用的一整套风水文化,这些风水文化和理论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实践,在对古天文学、地理学、人体学,即天地人的发展变化规律的长期研究过程中,将易经八卦理论与朴素的风水理论进行了结合。后来形成了以易经为理论依据,以阴阳五行平衡为原则的风水理论。逐步形成中国风水学的三个支柱体系:中国古代天文学、地理学和人体科学,这三个已经是中国风水学的三大科学支柱。
中国古代在天文学,地理学和人体学上对人类的贡献十分重要,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道”就是宇宙运行的基本规律,是自然的一条规则,所谓一生二,这个规律中产生了必然现象,就是阴阳这两个自然现象,自然中有阴就有阳,这就是自然:有天就有地,有日就有月,有水就有火,有男就有女。所以通过阴阳,就产生了天下万物,我们自然和人类都是三生万物的结果。
首先说说天文学:我国古代天文学可以从人文初祖的伏羲时代说起,当时人们从太阳升落、月亮圆缺的变化,从而产生了时间和方向的概念,二是通过河图洛书的发现,总结出时空中的八卦,也就是现在我们时空中的方位,奠定了我们民族文化思维方式的基础。他们那时仰观于天,俯视于地。通过观鸟兽和人类的自然规律,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八卦,看似八个简单的刻划符号,却包含着中华文化的基因。
到了四前多年前的帝尧时代,就设立了专职的天文官,专门从事"观象授时"。在夏朝已有历法,所以,今天还把农历称为“夏历” 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商代将一年分为春、秋两个季节,平年有一十二个月,闰年十三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商代甲骨文中还有世界上关于日食、月食的最早记录。
中国古代很多天文学家如,姜子牙,诸葛亮,张良,张衡,刘伯温等,他们即使政治家,军事家,还是科学家,如大家都熟悉的三国时期,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诸葛亮之所以能够掌握风向,就是由于他对天文和天气的理解。
古人为了观测星空,为了便于记忆,他们将这些恒星划分成组,也叫星座和星宿,如:织女、北斗,仙后星,二十八星宿等等;通过四季变化和星体运作规律,总结出与很多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神仙人物和历史故事。同时根据天文,太阳与月亮的自然运动规律,潮汐规律,自然界中的风雨雷电等,这些就是古代风水学中的基本科学支柱之一。
“风水”在古代也被称为“堪舆”或“地理”,就是勘察地理、地形、地貌的学问,目的就是为了人类生活和健康,选择理想的居住场所,古代风水学最核心、最本质的地方是“相宅”,解说阴宅、阳宅的神秘的“凶吉”,主要包括勘察山脉、河流、湖泊,以及交通开辟、人口流动等。所以风水学常说:藏风得水,察形观貌这就和中国古代地理学有关。
中国古代地理学上有很多重要人物,大家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还有就是李冰父子的修建都江堰的故事,这些都是人类对治水的贡献,地理方面,我们可以从周文王根据中国客观的地理位置,演变后天八卦,定西北位为乾位等,在《周易》首先提到“地理”这个词,到董仲舒的解释五行理论等。这些都是风水学的理论支柱。
人体科学这个概念实际在很早就被中国先哲们重视,例如,天人合一的理论,天圆地方的理念,天地感应的现象等,中国古人早就将天、地、人和为一体,认为自然环境的演变和条件,创造了人类,人是自然和宇宙的一部分,所以人要适合自然的环境,要适度的,和谐的与自然相处。同时,古代先哲们认为人是一个小宇宙,和自然相同,人头是天,人脚是地,人体于宇宙同构。天场分为阴阳,人体亦分阴阳,体内为阴,体表为阳。天地有五行,人体亦有五官、五脏。天分成十天干,代表一年地球绕太阳转一圈,人亦对应有十指。地分为十二地支,一年月亮绕地球十二圈,人亦对应有十二经脉。五大行星和人体的关系,五行和人体内脏的平衡关系等。这里也包括一些人体与气场的概念。
人体科学包括心理科学,在风水学中,也是要考虑心理科学的因素,例如,环境对人健康的因素,环境对人心理的因素,水源对人健康的因素,建筑对人健康和心理的因素等。太阳的光照因素,风对人健康的影响,河流,道路对人的安全和健康影响等等。所有我们说风水学包括人体科学,自然环境学,地理学,天文学,心理学,易学,五行学等综合学科。
宇宙无边无际,宇宙间存在着各种各样错纵复杂的能量场,有优有劣,有正有负,有阴有阳,如南极和北极,天体中现在存在着大量的磁场,有各种微波和频率,你看不见不能说就不存在。人本身也具备一定磁场和能量。
风水学的气场就是考虑人类居住地的场地,是否适合人居住,住在里面是不是健康长寿等,这些都和天地中的气场有关,风水学说中主张用“气场”来解释自然环境,在人与天、地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只要按照“气”的运动变化规律,按照自然的顺序,求得与天、地和自然万物合谐,就会获得平安和快乐。
中医师给人诊病时首先要看人的气色,而后再询问、切脉、用药。同样风水师选址也重视观察自然中的“气场”,而对于气的观察和感觉,除了察看山形地貌外,还要凭借对气场的体察和直觉感悟综合运用。
古人说过“人之生、气之聚也,聚者为生,散者为死”。人们大多有固定的生活居住环境,一天24小时有多半处在这个环境气场之中,受此环境气场的影响最大。人和自然环境是和谐统一的。人们要健康快乐的生存,就得有清新的空气、阳光、净化的水质,缺一不可,而对于清新的空气阳光是最为重要,空气聚于天地宇宙之间,贯通于有形有质之物的内外,无形之气在天成象、在地成形,通过天象地形而求得生气——气场。人体之气与宇宙之气息息相关、所以要求得天人合一。住的地方要气场适宜,要藏风得水。
风水学上经常说藏风得水,“藏风”就是避风,避开强风,求得微风。“得水”比“藏风”更重要,因为水是生命之源。古人认为,山川河流具有伟大的力量,村落选址应遵照背山面水的原则。其实,神秘背后是自然的真理,背山,是为了获取丰富的生活资源,防风防涝;面水,则有利于饮用、灌溉田地洗涤和排放生活用水。
中国位于季风盛行的东亚大陆,由于海陆之间的“温度差异”,造成夏天从太平洋吹来温暖的南风与东南风;而冬天则由西伯利亚带来寒冷的北风和西北风。“防患北风”成为中国人选择居住环境的标准。当房屋面向北方时,强大的东北季风携带着寒流侵入房间,来自南方与东方的温暖阳光却被阻隔,人的健康自然就会大打折扣。
古人将居住的洞穴或房屋面向南方,不但能够挡住冬天来犯的北风,还能迎来夏天和煦的南风,从而远离疾病的困扰。避风并不是要避开所有的风,而是只避寒冷之风,不避温暖之风。倘若住宅内不通风,造成环境闭塞、空气污浊,同样不利于健康。
靠水而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有水则兴,无水则衰,是自然社会的普遍规律。“观水”就是对水的考察,其中包括对水的来源、走势和质量三个方面的考察。而传统的风水理论之所以重视水,是因为水对生态环境、居住者的健康至关重要。水流湍急,必然泥沙俱下,同时与人体气血流速不符,自然影响健康;而水量小,流速慢,比较接近人体气血流速,最符合“血脉贯通”的原理。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叫做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二十八宿分布在天球赤道带和黄道带附近,根据它们所处的方位划分成四大天区,并用东西南北四种动物命名叫做四神,传说天帝派下四神兽守卫着人间,分别是: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这四个神,分别保卫天下四方。风水学后来发展与天体学结合,后来风水中对此形成重要口诀: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在过去不管是建造城镇和村庄,首先要遵循四神相应的原则。后面要有靠山叫玄武位,左右有对称的,或者左高右低为青龙白虎位,前面有明堂和宽阔地为朱雀。虽然是简单的四句口诀,在现实风水学中很很多学问和具体情况。
我们可以用皇帝的宝座来想象一下。宝座的后面是靠背,两边有扶手,前边有可以伸腿的空间。靠背的后面就是代表山岳的北方。一个城市的北面倘若有山就可以抵御寒风并有利于防御。东西两侧的扶手就如同保护这个城市不受风雪侵害的屏障一样。另外,南面留出的宽敞的空间就是为了最大限度的采集阳光。包括北京四合院和故宫建筑,都符合这个标准。中国过去很多老宅子的门都是红色的,这是因为红色也是代表南方的颜色。也是五行中的一种颜色。
五行学说,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穑。”说明水在下面流,火向上燃,木是向直长,金有利刃,可以革载,土可以种庄稼和造墙。这里面本身就具有朴素的科学性。
五行在风水中的具体位置就是:东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中央土。
五行也对应五种颜色:木用青色代替、包括绿色系列。火用红、包括紫色系列。土用黄色,包括土黄色系列。金用白色、包括乳白色系列。水用黑色、包括蓝色系列。
五行学说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它贯穿于我国古代思维现象的各个领域。
风水术认为,相地奥妙,尽在五行之中。山川形势有直有曲,有方有圆,有阔有狭,各具五行。概其要,惟测其气验其质而已。质以气成,气行质中。地理千变万化,关键在五行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