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有什么习俗活动?冬至十大传统习俗活动盘点!
2023-10-18 18:12:31
农历十一月中旬,迎来“冬至”。“白天最是时光短,却见金梅竞艳开。”就让我们在这寒风傲雪中,一同领略冬至的风采吧!中国人们认为挑个好日子做事,事情能够更加的顺利,来了解更多吧。
自古以来,宫从周代起,就有冬至祭祀的活动。据《周礼春官·神仕》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疫疾,减少荒年人们的饥饿与死亡。
而至如今,在民间冬至仍有祭祖的习俗。冬至祭祖的礼节与元旦祭祖相同,但在祭祖的同时,还需要向父母长辈拜节。
在广东潮汕地区,冬至这日要备齐三牲和果品,去祠堂祭祀祖先,之后家人再围桌共食,祭拜通常要在中午前完成。
在饶平之海山沿海地区,则会赶在渔民出海捕鱼前的清晨祭祖,请神明和先祖保佑出海的人们能平安归来。
在广东惠安,冬至节除了祭祖,在冬至日前后十天内还需上山扫墓献钱,与清明节的一些习俗类似。
在台湾,在冬至还有着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人们用糯米粉捏成各种有吉祥象征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表不忘先祖。
2、祭天
在我国古时,历代统治者都要于冬至日祭天。“祭天”即是古代的“郊祀”礼,是历代帝王禳灾祈福,在冬至日必须举行的一种仪式。
北宋时祭天多在京城的南郊举行,明清时则在北京天坛的圆丘。圆丘在古代即是高出地面的圆土丘,它像征着天圆,故用来祭天的前一天晚上,皇帝要斋戒沐浴,住在斋宫,于冬至举行祭天大典。
3、赠鞋献袜履
古时,在冬至时女子会向公婆敬献鞋袜。后唐《中华古今注》曰:“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此后妇女在冬至日向公婆敬献袜履,便相沿成习。
旧俗中无论南北,都流行这一风俗,大概是女红试手并祝尊长福寿绵长之意,因此,在过去冬至也被称为履长节。
4、贴圆仔
在闽南、潮汕一带,每逢冬至除了吃汤圆以外,还要搓两个大圆仔贴在大门环上,象征团圆、吉利。
这个风俗源于一个民间传说:一年的冬至,有一个老乞丐无钱掩埋冻死的妻子,只好将女儿卖给富有人家作奴婢。女儿痛不欲生,一时昏了过去。老乞丐连忙讨来一碗米汤,一口一口地给女儿喂下去,慢慢地女儿终于苏醒过来。老乞丐又为女儿讨来几粒糯米圆,劝慰女儿: “我们今日分别,就像这圆仔分成两半,现在咱们一人吃一半,等将来日子好了,咱们团圆了,再吃圆仔。”之后,老乞丐告别了女儿,掩埋了妻子之后就又上路乞讨了。三年过去了,老乞丐依旧没有回来找女儿,女儿想念父亲,盼望父女俩早日团圆。在一年的冬至节,她心生一计向主人建议说: “冬至时大家都吃圆仔,我们也应该把圆仔敬献给门神才是。”主人同意了,她搓了两个大圆仔粘在门环上,以寄托自己对父亲的思念。她的孝心感动了后人,人们相沿成俗,流传至今。
5、九九消寒
民间把冬至称为“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这—日起,每隔九天作为一个“九”,共分成九个“九”,共九九八十一天,八十一天之后便进入春天。
数九九从古至今在全国各地都十分流行,各地的人们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景物特征、农事物候及风俗习惯,编排出了各种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
例:一九二九不出乎,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不仅仅是人们多年来对气候的经验总结,也是人们在严冬时节对春天的一种企盼。 6、窖花
冬末春初,花市往往利用窖藏技术使花提前开放,如牡丹、芍药、碧桃、玉兰等。所以在这个时候,商家往往会把这些花修整为盆景出售,供人们点缀新年,俗称唐花。在宋朝时,以杭州马睦出售的唐花最为著名。
在北平地区,即使入冬之后,也可挖地为窖,以焰火熏烤,在窖中种植花卉瓜果,时常浇灌,促使其生长。即使是隆冬季节,一切蔬菜水果依然可以供应。
冬至正午之时,卖花声便在街巷中到处响起。女子竟相购买,此紫嫣红,布里新妆,十分悦目。明代张置的《疑耀》中有较为具体的记述:“京师风俗,人冬以地窖养花,其法自汉已有之。汉室大官园冬种葱韭菜茹,覆以屋房,昼夜嫌温,火得煌气,诸菜皆生。召信臣为少府,谓此皆不时之物,有伤于人,不宜以奉供养,奏罢之。但此法以养菜蔬,未尝养花木也。今内家十月即进牡丹,亦是此法,然在汉止言覆以屋房而已,今法皆掘坑堑以窖之。盖人冬土中气暖,其所养花木,借土气火气相半也。”
7、做节
在古代,古人认为冬至这一天的阳气生而君道长,若国政上有所缺失,在这时正是慎加修补的大好时机。所以自汉代以来,皇家都要在冬至日举行庆贺典礼,宋元时期的仪式更为隆重。冬至前一日,称为小至或小冬,冬至日称为长至节或大冬,冬至后一日称为至后,百官朝贺,君不听政。民间店铺市场闭市三天,学徒学生一概放假。人们熙来攘往,祝贺节日,祭祀祖先,探望师长,迎接女儿,沐浴宴饮,各种礼仪都重于常时,有冬节盘、分冬酒、拜冬等各种称呼。有谚语道,“冬至大似年”“冬朝大于年朝”,也就是吴中地区,巴冬瘦年”的说法。
冬至又称为亚岁,有的地方也称过小年。有民谚道:“冬至大似年,先生不放不给钱。冬至大似节,东家不放不肯歇。”《东京梦华录》记载:“京师最重冬至,更易新履袜.美饮食,庆贺往来,一如年节。”《乾淳岁时记》中也记有:“朝廷大朝会,庆贺拜当,并如元正(元旦,古时指正月初一)仪,而都人最重一阳贺冬,车马皆华整鲜好,五鼓已填拥杂还于九街。妇人小儿,服饰华炫,往来如云。岳祠城险诸庙,住香者尤盛。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
8、消寒会
《天宝遗事》载,唐人王仁裕每逢大雪,则扫雪通路,延请宾客到居处宴饮,称之为暖寒会。这项传统流传下来,后人在冬至之后,也常有人招集朋友,轮番聚饮,称为消寒会。
《金陵岁时记》记载:“吾乡当冬至节后,九人相约谦饮,自头九以至九九,各主东道一次,名日消寒会,文人墨客饮酒之余,兼及韵事。”
9、腌肉腌菜
冬至之后的下个月就是腊月,所以从冬至起,就要开始准备过节的菜肴。古时没有完善的冷藏保鲜技术,所以腊肉在冬季是最为常见和普及的食材。年初各店大都停止营业,人们没有地方购物,而亲友之间相互宴请,来往频繁,所需的食材也就更多。所以,一般在年末,家家必要买猪头、蹄子等物腌上,作为过年祭祀、待客之用。
而蔬菜对于人体有清血生精、调和肠胃的功效。因为种类、性质的不同,又各有药用。经霜之后,菜正肥美,如青菜、雪菜等,一般都用盐在缸瓮里腌放,是过冬时的美味,称之为盐菜。有些地方也留到盛夏才打开食用。《随园食单》中记载:“腌冬菜黄芽菜,淡则味鲜,咸则味恶,然欲久放,则非盐不可。常腌一大坛,三伏时开之,上半截虽臭烂,而下半截香美异常,色白如玉,甚矣!相士之不可但观皮毛也。”
10、戒房事
冬至在冬月,故天气寒冷,气温骤降。冬月气温降低,万物敛藏,人体也是这样。因此此时最忌纵情态欲,否则精耗血亏,体质日虚,难于抵抗严寒气候。此外,冬至在气候变化上,也是一年中的一大节气,尤其要注愈节欲养生,多作休息。《后汉书·礼仪志》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养生习惯。
冬至传统习俗活动
1、祭祀祭祖自古以来,宫从周代起,就有冬至祭祀的活动。据《周礼春官·神仕》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疫疾,减少荒年人们的饥饿与死亡。
而至如今,在民间冬至仍有祭祖的习俗。冬至祭祖的礼节与元旦祭祖相同,但在祭祖的同时,还需要向父母长辈拜节。
在广东潮汕地区,冬至这日要备齐三牲和果品,去祠堂祭祀祖先,之后家人再围桌共食,祭拜通常要在中午前完成。
在饶平之海山沿海地区,则会赶在渔民出海捕鱼前的清晨祭祖,请神明和先祖保佑出海的人们能平安归来。
在广东惠安,冬至节除了祭祖,在冬至日前后十天内还需上山扫墓献钱,与清明节的一些习俗类似。
在台湾,在冬至还有着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人们用糯米粉捏成各种有吉祥象征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表不忘先祖。
2、祭天
在我国古时,历代统治者都要于冬至日祭天。“祭天”即是古代的“郊祀”礼,是历代帝王禳灾祈福,在冬至日必须举行的一种仪式。
北宋时祭天多在京城的南郊举行,明清时则在北京天坛的圆丘。圆丘在古代即是高出地面的圆土丘,它像征着天圆,故用来祭天的前一天晚上,皇帝要斋戒沐浴,住在斋宫,于冬至举行祭天大典。
3、赠鞋献袜履
古时,在冬至时女子会向公婆敬献鞋袜。后唐《中华古今注》曰:“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此后妇女在冬至日向公婆敬献袜履,便相沿成习。
旧俗中无论南北,都流行这一风俗,大概是女红试手并祝尊长福寿绵长之意,因此,在过去冬至也被称为履长节。
4、贴圆仔
在闽南、潮汕一带,每逢冬至除了吃汤圆以外,还要搓两个大圆仔贴在大门环上,象征团圆、吉利。
这个风俗源于一个民间传说:一年的冬至,有一个老乞丐无钱掩埋冻死的妻子,只好将女儿卖给富有人家作奴婢。女儿痛不欲生,一时昏了过去。老乞丐连忙讨来一碗米汤,一口一口地给女儿喂下去,慢慢地女儿终于苏醒过来。老乞丐又为女儿讨来几粒糯米圆,劝慰女儿: “我们今日分别,就像这圆仔分成两半,现在咱们一人吃一半,等将来日子好了,咱们团圆了,再吃圆仔。”之后,老乞丐告别了女儿,掩埋了妻子之后就又上路乞讨了。三年过去了,老乞丐依旧没有回来找女儿,女儿想念父亲,盼望父女俩早日团圆。在一年的冬至节,她心生一计向主人建议说: “冬至时大家都吃圆仔,我们也应该把圆仔敬献给门神才是。”主人同意了,她搓了两个大圆仔粘在门环上,以寄托自己对父亲的思念。她的孝心感动了后人,人们相沿成俗,流传至今。
5、九九消寒
民间把冬至称为“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这—日起,每隔九天作为一个“九”,共分成九个“九”,共九九八十一天,八十一天之后便进入春天。
数九九从古至今在全国各地都十分流行,各地的人们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景物特征、农事物候及风俗习惯,编排出了各种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
例:一九二九不出乎,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不仅仅是人们多年来对气候的经验总结,也是人们在严冬时节对春天的一种企盼。 6、窖花
冬末春初,花市往往利用窖藏技术使花提前开放,如牡丹、芍药、碧桃、玉兰等。所以在这个时候,商家往往会把这些花修整为盆景出售,供人们点缀新年,俗称唐花。在宋朝时,以杭州马睦出售的唐花最为著名。
在北平地区,即使入冬之后,也可挖地为窖,以焰火熏烤,在窖中种植花卉瓜果,时常浇灌,促使其生长。即使是隆冬季节,一切蔬菜水果依然可以供应。
冬至正午之时,卖花声便在街巷中到处响起。女子竟相购买,此紫嫣红,布里新妆,十分悦目。明代张置的《疑耀》中有较为具体的记述:“京师风俗,人冬以地窖养花,其法自汉已有之。汉室大官园冬种葱韭菜茹,覆以屋房,昼夜嫌温,火得煌气,诸菜皆生。召信臣为少府,谓此皆不时之物,有伤于人,不宜以奉供养,奏罢之。但此法以养菜蔬,未尝养花木也。今内家十月即进牡丹,亦是此法,然在汉止言覆以屋房而已,今法皆掘坑堑以窖之。盖人冬土中气暖,其所养花木,借土气火气相半也。”
7、做节
在古代,古人认为冬至这一天的阳气生而君道长,若国政上有所缺失,在这时正是慎加修补的大好时机。所以自汉代以来,皇家都要在冬至日举行庆贺典礼,宋元时期的仪式更为隆重。冬至前一日,称为小至或小冬,冬至日称为长至节或大冬,冬至后一日称为至后,百官朝贺,君不听政。民间店铺市场闭市三天,学徒学生一概放假。人们熙来攘往,祝贺节日,祭祀祖先,探望师长,迎接女儿,沐浴宴饮,各种礼仪都重于常时,有冬节盘、分冬酒、拜冬等各种称呼。有谚语道,“冬至大似年”“冬朝大于年朝”,也就是吴中地区,巴冬瘦年”的说法。
冬至又称为亚岁,有的地方也称过小年。有民谚道:“冬至大似年,先生不放不给钱。冬至大似节,东家不放不肯歇。”《东京梦华录》记载:“京师最重冬至,更易新履袜.美饮食,庆贺往来,一如年节。”《乾淳岁时记》中也记有:“朝廷大朝会,庆贺拜当,并如元正(元旦,古时指正月初一)仪,而都人最重一阳贺冬,车马皆华整鲜好,五鼓已填拥杂还于九街。妇人小儿,服饰华炫,往来如云。岳祠城险诸庙,住香者尤盛。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
8、消寒会
《天宝遗事》载,唐人王仁裕每逢大雪,则扫雪通路,延请宾客到居处宴饮,称之为暖寒会。这项传统流传下来,后人在冬至之后,也常有人招集朋友,轮番聚饮,称为消寒会。
《金陵岁时记》记载:“吾乡当冬至节后,九人相约谦饮,自头九以至九九,各主东道一次,名日消寒会,文人墨客饮酒之余,兼及韵事。”
9、腌肉腌菜
冬至之后的下个月就是腊月,所以从冬至起,就要开始准备过节的菜肴。古时没有完善的冷藏保鲜技术,所以腊肉在冬季是最为常见和普及的食材。年初各店大都停止营业,人们没有地方购物,而亲友之间相互宴请,来往频繁,所需的食材也就更多。所以,一般在年末,家家必要买猪头、蹄子等物腌上,作为过年祭祀、待客之用。
而蔬菜对于人体有清血生精、调和肠胃的功效。因为种类、性质的不同,又各有药用。经霜之后,菜正肥美,如青菜、雪菜等,一般都用盐在缸瓮里腌放,是过冬时的美味,称之为盐菜。有些地方也留到盛夏才打开食用。《随园食单》中记载:“腌冬菜黄芽菜,淡则味鲜,咸则味恶,然欲久放,则非盐不可。常腌一大坛,三伏时开之,上半截虽臭烂,而下半截香美异常,色白如玉,甚矣!相士之不可但观皮毛也。”
10、戒房事
冬至在冬月,故天气寒冷,气温骤降。冬月气温降低,万物敛藏,人体也是这样。因此此时最忌纵情态欲,否则精耗血亏,体质日虚,难于抵抗严寒气候。此外,冬至在气候变化上,也是一年中的一大节气,尤其要注愈节欲养生,多作休息。《后汉书·礼仪志》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养生习惯。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