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定时辰方法
古代人定时辰法
定寅时歌诀
正九五更一点彻, 二八五更四点息。
三七平明是寅时, 四六日出寅无别。
五月日高三丈地, 十月十二四更歇。
仲冬才到四更初, 此是寅时须记切。
随着季节的变化,时辰不能死板地框定在两个小时之内,过去古人都是按照天象的运转来定人的出生时辰的。《铁板神数》上的考时定刻法就源出于此。现在摘录古人定时辰方法如下:
古代十二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古人“朝食”时就是吃早饭时间。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昼夜的划分方法
中国传统以十二个时辰来计算昼夜,以子、丑、寅、卯、辰、巳、午、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来表示,每时辰分为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下四刻。这样,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但是相当于并不是等于,如巳时相当于9时到11时。那时候,白天靠测量太阳的影子,夜晚用漏壶(计时工具)滴水测时。但这不是最早的测时法。在这以前,如下表的俗称所反映的情况。表内的俗称,是指十二时辰在古代的一种通俗叫法。这种俗称,就是中国古人借助一些自然特征和生物特征来计时的。“鸡鸣”“人定”,借助于半夜鸡叫和人入夜睡觉的特征。“食时”“晡时”,借助吃饭时刻表示时间。古人一日两餐,早饭在日出以后,隅中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食时”;晚饭在“日昳(太阳偏西)以后,日入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晡时”。其余八个时间以太阳位置为主要特征来命名的。由于季节的不同,具体的时间差竟达两小时,因此后来被十二地支计时所替代。
另外,中国古代还有报更(又叫打更)的计时法。把夜间分为五更:相当于现代的晚上7点到9点为一更,9点到11点为二更,午夜11点到1点为三更,凌晨1点到3点为四更,凌晨3点到5点为五更。在欧美国家,以一昼夜分为24小时,每小时分为四刻,又可分为60分,每分为60秒
计算。由于计时器即钟表仅有12小时,只合一昼夜之半,于是以上午下午来辨别,以夜12时(下午24时)正,为0时,夜(上午)1时为1时,以正午12时为12时,下午1时为13时,下午6时为18时,下午11时为23时。
昼夜的起讫时间,有两种不同的算法,欧美的24小时自0时算起,即自夜12时起算。在夜12时以前为前一日,夜12时以后为次日。中国的十二时辰以子时为首,以夜晚11时起至夜1时为子时,在夜11时以前为前一日,夜11时以后为次日。
古时辰 子时 丑时 寅时 卯时 辰时 巳时
俗称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古时辰 午时 未时 申时 酉时 戌时 亥时
俗称 日中 日昳 晡食 日入 黄昏 人定
关于时辰的交替并无什么明显的界线,不能象有些大师所言,2点59分是丑时,3点01分就是寅时了。我认为所有的天象气候都不是那么绝对的去划分的。
关于在其它经度区内所生的人,相对于国外出生的人,会出现时差的问题,通过实际应用证明,不必非得换算成中国的北京时间不可,那是因为地球上生存的人类,时时刻刻受着宇宙中星宿的无形力量的影响。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方位,人类所受的各种力量有所不同。人类的出生时间不仅是一个时间的记录方式,更是一个地球方位的记录方式,包含着各个星宿对人类的影响之玄机。不同时空的不同信息,所以不必要换成北京时间,仍以当地时间为准。
关于夏令时出生的人,则必须要把它换算成当地时间。因为夏令时是一个人为的更改,没有任何科学知识和天文知识的运用。有些大师不赞同把夏令时更改成当地标准时间,讲什么玄之又玄的道理,则是一个不懂命理的人所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