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多源流的周姓的来源历史
中华华夏文明起源于燧人氏之后,经过历史的不断的演变,最终形成了如今的百家姓,而且百家姓也是在原来100个姓的基础上不断扩产,到如今四五百个姓氏,周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那么历史上是怎么演变出周这个姓的呢?
周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与轩辕黄帝密切有关。早在5000年前的黄帝时期,就有一个属于黄帝姬姓的古周国存在。古周国消失后,其遗民以周为姓,传承到今日。黄帝的姬姓后裔建立了周朝,周朝的王公贵族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巨变中,纷纷以国为姓,周姓开始大量出现在中国,并迅猛繁衍发展到今天,形成中国的一个大姓。周姓总人口如今有2520多万,名列第10位,湖南是全国周姓第一大省份。四川是第三大省份,大约有200万人口,排在四川姓氏人口的第8位。
周姓的来源比较纯粹,除去在各历史时期因各种原因导致的他姓改姓、冒姓、少数民族汉化改姓、避难或避讳改姓等,基本上就两个来源:一是源于古周国,二是源于周朝姬姓。即便如此,严格说来,这两个来源其实也都来源于姬姓。
周姓第一个来源:黄帝时期的古周国
源自古周国。早在5000年前的黄帝时期,黄帝手下有一个叫周昌的将领,还有一个部下叫周书。周昌和周书都是姬姓人,是周氏族部落的首领。
古周国一直在山西临汾(也称太原)一带活动。还有一种说法是,古周国活动范围较广,汝南(今河南南阳)、庐江(今安徽合肥)、浔阳(今江西浔阳)、临川(今江西临川)、陈留(今河南商丘)、沛国(今江苏沛县)、泰山(今山东泰安)、河南(今河南洛阳)等地,都有他们的足迹。
古周国的遗民后来以周为姓,世代相传到现在。这是中国最古老的周姓,至今还有一些周姓人尊奉周昌为先祖。
周姓第二个来源:出自周朝国姓姬姓
源于周朝的姬姓。这是古今绝大多数周姓人认同的来源。因周姓的历史源于黄帝的玄孙后稷,所以周姓人尊奉后稷为先祖。
黄帝有4个夫人,元配夫人是嫘祖,嫘祖生了3个儿子:昌意、玄嚣、龙苗。玄嚣的儿子是蟜极,蟜极的儿子是帝喾(高辛氏,位列古代“三皇五帝”之一)。帝喾有4个夫人,元配夫人是有邰氏部落的女子,叫姜嫄(又作姜原),生下了弃。
弃从小喜欢种植农作物,表现出异常的天赋。他的哥哥放勋(尧)继承帝位后,深知大力发展农业的重要性,看到弟弟对农业这么有天赋,把主管全国农业的官职后稷封给弃。所以,后人习惯性地称呼弃为后稷。
后稷是一个官职,并且是世袭的,一直是弃的后裔担任。到了夏朝后期孔甲当政时,孔甲把后稷废除了。当时,担任后稷职务的是弃的后裔不窋。不窋带着部族迁徙到泾水中游庆阳一带,与西北游牧民族戎狄杂居在一起。
由于所在的地方叫周原,古公亶父在这里建立的城邑就叫周,他所在的部族也叫周部族,大家平时都自称周人(生活在周原上的人)。后来,周武王建立的国家,就以周为国号,是为周朝。
西周灭亡后,周平王姬宜臼继位,把小儿子姬烈封在汝坟(今河南叶县东)。汝坟在商朝是一个小国,后来归顺周朝后灭亡,汝坟成为东周王畿的一部分。姬烈传到18代姬邕时,周朝被秦国灭掉。由于汝坟不是诸侯国,所以姬烈的后裔没有以汝坟为姓,而是以周为姓。
周姓第三个来源:少数民族改为周姓
南北朝时,北魏献帝的第二个哥哥,原姓普,后改姓周。《魏书·官氏志》记载:“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献帝时,把北魏国拓跋氏分为七份,以七兄弟统率之。由此可知,拓跋氏改姓周氏的,不只献文帝的次兄一人,还有次兄统率的那一部分国人。周氏,是北魏国兴旺的七族之一。魏拓跋氏改姓周氏的后代,有隋朝名将周摇。周摇(约 507--590),字世安,是北魏献帝次兄普乃氏(普氏)的后代。
唐朝上元年间,少数民族有“暨佐时”(音译)三字姓的,改为周氏。
代北(今山西省东北部)的复姓“贺鲁”氏,改为周氏,贺鲁氏是由“夷”(少数民族)变为周姓。
周姓第四个来源:周朝亡国之主周赧王被迁于惮孤。
今河南临汝西北,其后代也姓周,这是周平王后裔的另一支重要的姬姓周。后东迁江苏北部,形成着名郡望沛国的周姓群体。汉初佐汉高祖定天下的周勃、周昌,西汉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中的周亚夫均出自周赧王的后裔,这是周姓自得姓以来最辉煌的发展时期。
周姓第五个来源:出自周武王胞弟周公旦之后。
东周庄王时期,周公旦后裔周公黑肩在朝执政,因对周庄王搞政变失败而被杀,其后代为避难而改姓周。这支主要居于山东曲阜一带,后代默默无闻,不见于史书。
周姓第六个来源:唐朝先天、开元年间,姬姓改为周姓。
唐玄宗名叫李隆基,“姬”与“基”声音相近,当时长安姬姓,为避唐玄宗名讳,改为周姓。
周姓第七个来源:他姓改为周姓
1、五代后梁,成油的子孙改姓周。
成油(仙锐),是唐朝末年的荆南节度使,他是淮西人,成油生前本姓成,并未姓周,他是死后才被梁太祖朱温赐姓周的
2、元朝末年,福建泉州苏姓改姓周。
唐朝末年,苏益人福建,定居同安,裔孙昌盛,成为南方大族之一。苏益的六代孙居住福建泉州卓源乡新康里,因遭粮累,财产没官,族人还受元朝官军围剿,各自逃难,其侄苏可安改姓周。自此以后,这支周氏族人繁衍,并迁移人台湾新竹县。
3、清朝初年,明朝长沙藩王吉王的子孙改姓周。
明朝第一代吉王朱见浚,为明英宗第七子,成化十三年 (1477)就藩长沙。第四代吉王称为吉端王,吉端王的嫡子袭封,死后无嗣,吉端二子又袭封。明朝亡后,袭封的吉王逃往广东,死于缅甸。吉端王的第三子朱翊铤(yan延),封长沙郡王。朱翊铤的庶子朱万世,在明亡后,逃往宁乡周家,为避祸,改姓周,其子孙一直姓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