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的最早起源及l古人是如何理解“风水"一词的?(一)
晋代郭璞所著《葬书》最早提出风水一词:“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意思是人在充满生气的地方才能更好地生存,因此就要寻找那些能让生气不散的方法。生气遇到风就会散去,遇到水就会聚集。让生气会聚而不扩散、运行而不停止的方法,就是风水法。
从那以后,一个地方是否“藏风、得水、聚气”,也成为后人点评此地风水好坏的重要标准。
从人类的蒙昧时期开始,出于对大自然的畏惧和尊敬,古人大多认为命运是由天地主宰的。但是,人类即使在那个时期,也没有放弃对自己的能力的探索,而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正是这种探索的伟大成果。在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下,古代中国人也试图用自己的力量来影响自然,改变命运,而风水学正是他们找到的方法之一。
我国古代的风水学可以概括为以下内容:考察包括山向、地质、水文、生态、气候、自然景观的优劣,为营建城郭、宫室、坟墓作准备,使建筑尽可能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以期造福后世子孙。
《宅经》认为:“墓凶宅吉,子孙官禄。墓吉宅凶,子孙衣食不足。墓宅俱吉,子孙荣华,墓宅俱凶,子孙移乡绝种。”对于宅墓的吉凶,“汉时人,精地理阴阳之术,而史失其名”的青乌子的说法是:“其宅得墓二神渐护,子孙禄位乃固。得地得墓,龙骧虎步。物业滋川,财集仓库。子孙忠孝,天神佑助。”晋代郭璞的《葬书》曾推崇古来所传《青乌先生葬经》(一般认为,此书系汉代人伪造传说中黄帝时代的3上篇开运风才(人人能懂青乌子之名而作)说:“先生之言,简而严,约而当,诚后世阴阳之祖书也。”为此,风水术除被称为堪舆术之外,又得了个“青乌术”的雅号。
而《黄帝宅经》还从子夏“墓有四诀”的话引申开去:“墓有四诀,商、角二姓,丙壬乙辛。宫、羽、徵三姓,甲庚丁癸。得地得宫,刺史王公,朱衣紫绶,世贵名雄。得地失宫,有始无终,先人受苦,子孙当凶。失地得宫,子孙不穷,虽无基业,衣食过充。失地失宫,绝嗣无踪,行求衣食,客气蒿蓬。”接着又引子夏《论宅》的话说:“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故不可独信命也。”
此文为文章,转载请联系本站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