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夜有哪些说法和习俗?和大年夜有关系吗?
小年夜有哪些说法和习俗?
小年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小年夜”,又叫“过小年”。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地区,小年具体日期并不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区为农历腊月二十三,南方不少地方则是腊月二十四,此外,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是除夕。
目前,在中国民间,南北文化的差异也导致小年的时间也有差异。例如在南方地区大家都倾向于在腊月廿三过小年,而在北方地区,也有人选择腊月廿四这一天过小年,而台湾地区的小年,则是在除夕的前一天过。
部分地区关于小年夜的禁忌说法:
1.相传湖北部分地区,小年忌宰杀。
2.河南有些地方忌讳捣蒜,认为小年捣蒜会把家里捣穷了。
3.台湾则忌舂米,据说会有把风神捣下来之虞,恐怕给来年带来风灾。
小年夜的习俗有哪些?
1.宜洗浴、理发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污秽。民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
2.宜婚嫁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3.吃饺子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
4.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5.吃灶糖
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
6.吃糖瓜
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7.扫尘土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8.贴灶神画像
祭灶,其实小年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除了供奉糖瓜、糕点,还要换灶神画像。把旧的灶神画像揭下的同时,家家户户也都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
小年夜和大年夜有关系吗?
小年夜和大年夜是相对应的两个词汇,吴语区江浙沪与赣东北地区与台湾地区则是把“腊月廿四”祭祀灶神的那天称为“祭灶”,而把“除夕前一天”称为小年夜,与除夕当天“大年夜”相对,这里的“大年夜”和“小年夜”都是指一整天,并不一定是夜晚,也没有“小年”这种说法。
小年夜的介绍:
小年夜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日子。小年夜,中国传统节日,即传统的祀灶日。
我国大体以腊月二十三开始为小年,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一些沿湖的居民,如鄱阳湖则保留船家传统,小年夜是腊月二十五。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是除夕,南京地区是正月十五,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
大年夜的介绍:
大年夜,其实指的就是除夕,是大年初一的前一天整天称为“大年夜”,旧语也称为“年关”,是农历岁末的最后一晚,与岁首正月初一相连。除夕是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是我国春、夏、秋、冬四季中的最后一个节日,因常在农历(夏历、阴历等)腊月三十,民间俗称“年三十”,这天晚上称为“除夕”。
它与新年首尾相连,谓之“岁穷月尽、挨年近晚”,是新一年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除夕因常在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岁除之日,民间尤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除旧布新,张灯结彩,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饭菜及三茶五酒奉祀。
您可能还喜欢:
八字测算含有对个人运势的吉凶福祸、命格的贵贱寿夭的分析,懂得顺势而为、趋吉避凶将使你人生顺遂。点击下面的“精品测算”,了解你的运势轮转和命运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