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国古老的释梦术(二)
周公解梦是一本伟大的著作,周公解梦之外,也有很多释梦术。
传统梦理论大的趋势是,大部分人都相信梦的预兆功能。中国人的释梦方法也很多。有学者统计,有直梦法、测字法、谐音法、象征法、八卦五行法、演义法、反梦法、隐语法等等。
一般来说,我们常接触到的有谐音法(梦到棺材是要升官发财),直梦法(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反梦法(梦是反的),象征法(梦到家里墙倒,是要死人)。这些方法在民间流传的《周公解梦》有反映。(各时期的《周公解梦》不同,现代的更接近心理猜测)。
大家看得出来这些占梦的方法其实都和弗洛伊德所谓“梦的工作”是近似的。
古代占梦有个基本原则,叫做“梦有五不占,占有五不验”。
梦有五不占:
(1)神魂未定而梦者,不占;
(2)妄虑而梦者,不占;
(3)寤知凶厄者,不占;
(4)梦而未终、中途惊醒者不占;
(5)梦虽有始终但醒后忘记大半者,不占;
占有五不验:(1)占梦之人,昧其本原者,不验;(2)术业不专者,不验;(3)精诚未至者,不验;(4)削远为近小者,不验;(5)依违两端者,不验。
理论家卓松盛对中国古代的释梦技术的机制分析是深刻而详尽的。限于篇幅,这里只能提纲挈领地介绍一下:他认为中国古代的释梦技术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列维-布留尔所说的“互渗”律,有契机互渗和绵延互渗两种形式,前者是指把各事物在时空的偶然组合看作彼此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或同一关系的理由,后者是把事物间个别属性的相似看作他们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或是同一类的理由。中国古代的解梦方法的核心特征是“本象解梦”,即:(1)试图从梦境直接看出梦的意义;(2)试图用集体文化的通常程式来套种种梦境内容,并建立两者的对应关系式;(3)上述对应关系式的方法多种多样;(4)结果是预言似的。
具体到释梦实践中遵循以下原则:
(1)并不是所有的梦都要求得到解说;
(2)具体梦境内容就是做梦者本人的复述,复述的真假并不重要。如《三国志?魏志?本传》记载,周宣遇到有人编造假梦来考验他,他说:“夫梦者意耳。苟以形言,便占吉凶。”
(3)强调解梦时状态对解梦结果的影响。解梦状态包括求解者的情况(道德水平和智力水平),解梦者情况。
卓松盛的论述是从古代释梦家的活动总结出的特点,并不等于古代已有这样的释梦原则。
此文为文章,转载请联系本站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