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和周公解梦是同一个人吗
【周公和周公解梦是同一个人吗】
这两个“周公”是同一个人。
姬旦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是周文王的弟弟。虽然在历史上不及姬昌和姬发的名望大,但却是西周历史上闻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西伯侯姬昌征伐纣王的时分,他也出了很大的力气。由于他的采邑在周,爵上为公,所以在历史上一贯被人们称作周公。
相传西周初年男女滥情,但是周公发现这样不行,“周公之礼”从说亲到嫁娶成婚,分为了七个步骤,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并且对每个环节都做了具体规定,这些规定至今依然沿用,只是有些环节与古代略有不同。
“周礼”就是关于礼制方面的规定,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礼乐等等,但是后来“周公之礼”被用来通俗地指夫妻同房,做爱,发生性关系。“周公之礼”是汉语中关于性关系的一种委婉说法,有点戏谑的意味。
而周公解梦的故事就更多了 ,孔子梦的“吾不复梦见周公矣”在儒家经常会出现。 周公是一个在孔子梦中频频出现的人物,在儒教长期主导文化的中国,周公也就不可避免的直接与梦联系起来。其实这也是中国古代梦文化的一种象征。也算是一种当时的人们对于未知事物的一种解释。
梦是大脑皮层的残留活动,能够较好的反应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变化,甚至身体健康状况,例如生病时梦见绿色的蛇往往代表身体机能下降,病情会加重。但是梦境并不能反应您的财运、仕途,更没有办法表达其他人的任何未来状况。
【周公解梦的周公和周公之礼的周公是一个人么】
在《曲阜县志》中这样记载:
"武王十三年定全国,封公于少昊之墟曲阜,公不就封,留相武王"
在周文王还在的时分,他就对父亲很孝顺,对兄弟姐妹也很谦和。到了武王时期,他被封到鲁地,但他并没有到他的封地上去逍遥快活,而是挑选留在朝廷,专注辅佐武王。为了保证周朝的大众可以休养生息,保护社会的安稳,他拟定了一套较为齐备的礼乐准则。
后来姬发死了,年幼的成王即位。这时分周朝刚树立不久,新王朝面临着商朝旧贵族妄图复辟和周室集团内部矛盾激化等许多问题,过了没多久就呈现了暴乱。这时分姬旦带兵东征,平定了“三叔之乱”,消除了五十个小国家,为周朝八百年基业奠定了根底。
行周公之礼,敦睦配偶之伦
周公之礼,望文生义便是周公定下的一项准则,具体内容是说,男女双方在成婚之前不可以发作不正当联络,除非到了成婚当日才行。现在一般都用来代指夫妻同房,男女之间发作了联络。
在西周初年,人们刚从周朝的残酷控制的暗影下重见天日,有种大难不死的高兴感。在这样的景象下,人们为了表达心中的高兴之情,便做出了许多出格的行为。
这一切都被姬旦看在眼里,为了整治这世风日下、紊乱不胜的社会,周公就亲身规则了婚礼准则。他把男女的成婚嫁娶分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这样七个环节,而且把每一个环节的细节也向人们告知清楚,这些规则被称为“婚义七礼”。
为了让人们对这“婚义七礼”有更为深化的了解,周公和他的妻子一同给人们做了演示。但作为到最后一个环节“敦伦”的时分,周公的妻子不好意思持续下去了。刚好他的儿子伯禽在一旁摆弄着几瓣葫芦,企图将它们拼在一同。所以姬旦遭到启示,用葫芦瓢来给咱们进行演示,以此来通知咱们这样的道理:未分之前如混沌一体,剖开之后男女有别,恪守婚义七礼相当于把葫芦从头合而为一。
周公解梦其实是孔子的构思
周公解梦指的是一种解梦的办法,也是指古代民间撒播下来的靠梦境解吉凶的一本解梦书本。
事实上,周公并不会解梦,咱们现在所说的周公解梦其实和孔子有关。
周公姬旦一贯是孔子最为推重的人物。孔子之所以对周公推重备至,不是由于他对周朝有多么大的奉献,而是由于周公为周朝拟定的礼乐准则,使得儒家思想称为正统思想,儒家学派也因而奉周公为宗,所以孔子才会常常把周公挂在嘴边。
在《论语》中,记载了孔子说的这样一句话: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周公本和解梦扯不上什么联络,但由于孔圣人说了这样一句话,这句话便常常呈现在儒家圈子里。而中国古代一贯把儒家尊为正统,一来二去,周公姬旦就不可避免的被人们和解梦联络在了一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