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情人节起源于哪个朝代?七夕民间风俗
2023-05-07 17:19:30
七夕节在我国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了,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七夕节的意义、习俗、作用等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在不同的地方也演化出了不同的形式。一起来看看七夕情人节起源于哪个朝代,七夕节的民间风俗有哪些吧。
汉代是我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此后七夕的风俗渐出现于文献上记载。“七姐诞”的乞巧习俗传入北方西安一带始于汉代。西汉刘歆《西京杂记》(西京,今陕西西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便是七姐诞的乞巧风俗出现于北方西安一带的文字记载。
南朝梁时期,代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玉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乞巧。有蟢子网瓜上,则以为符应”。可见南北朝时,南方七夕乞巧仪式已颇为复杂。
到了唐代,宫中甚至还要做七夕这天设专门的“乞巧楼”,嫔妃、女子在月光下,以五色线穿九孔针乞巧。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最早出现“七夕节”一词的在北宋;在宋之前的文献多称此天为“七月七”、“乞巧节”、“七夕”等。宋代将七夕节定位国家法定节假日,节日娱乐性及商业气息突出,七夕节的节日气氛达到顶峰。在文字资料记载中,元代七夕活动主要有乞节会、穿针乞巧、斗巧宴、摩诃罗(泥娃娃)、五生盆(盆栽)。明代七夕只有浮针乞巧。清代七夕活动主要有浮针乞巧、祭祀乞巧、五生盆。
结红头绳,七夕风俗之一,据说如果家里如有体弱多病的孩子,家长们常在此日将红头绳结七个结,戴在孩子脖子上,祈求上天保佑孩子健康长寿。
结扎巧姑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听悄悄话
在浙江绍兴一些农村,七夕夜会有许多靓女,偷偷躲在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待夜深人静之时如果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待嫁的少女日后能得到千年不渝的爱情。
七夕情人节起源于哪个朝代
从历史文献以及结合古俗遗迹来看,随着人们对天文星象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对牛郎织女自然天象的崇拜以及祭祀祈福等节俗在上古时代就有了。汉代是我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此后七夕的风俗渐出现于文献上记载。“七姐诞”的乞巧习俗传入北方西安一带始于汉代。西汉刘歆《西京杂记》(西京,今陕西西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便是七姐诞的乞巧风俗出现于北方西安一带的文字记载。
南朝梁时期,代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玉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乞巧。有蟢子网瓜上,则以为符应”。可见南北朝时,南方七夕乞巧仪式已颇为复杂。
到了唐代,宫中甚至还要做七夕这天设专门的“乞巧楼”,嫔妃、女子在月光下,以五色线穿九孔针乞巧。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最早出现“七夕节”一词的在北宋;在宋之前的文献多称此天为“七月七”、“乞巧节”、“七夕”等。宋代将七夕节定位国家法定节假日,节日娱乐性及商业气息突出,七夕节的节日气氛达到顶峰。在文字资料记载中,元代七夕活动主要有乞节会、穿针乞巧、斗巧宴、摩诃罗(泥娃娃)、五生盆(盆栽)。明代七夕只有浮针乞巧。清代七夕活动主要有浮针乞巧、祭祀乞巧、五生盆。
七夕民间风俗有哪些
结红头绳结红头绳,七夕风俗之一,据说如果家里如有体弱多病的孩子,家长们常在此日将红头绳结七个结,戴在孩子脖子上,祈求上天保佑孩子健康长寿。
结扎巧姑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听悄悄话
在浙江绍兴一些农村,七夕夜会有许多靓女,偷偷躲在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待夜深人静之时如果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待嫁的少女日后能得到千年不渝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