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天干地支五行是一种时间和空间上的构造形式?
中国古代对天文学和地理学的探索已经开展了几千年。从古代时期起,人们就开始对星象和地象进行研究,探索宇宙和人类的关系。这种探索逐渐演变成了农历历法的建立。在农历历法的产生过程中,古代人根据自然界万物的变化建立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并且发展了一套用天干地支和十二地支来推演时间的基础理论。
十天干是什么?五行分为阳和阴各有十个。《河图》利用55数量推演五行形成的规律性,分别是一水、二火、三木、四金、五土。水居北方,火居南方,木居东方,金居西方,土居中央支撑点四维运行,四方之气运行一周圈而成。这些规律适用于自然界万物。因此,一生水气过五土成于六数,二生火气过五土成于七数,三生木气过五土成于八数,四生金气过五土成于九数,五土之气将四象运行成五行得十数而终。
木分为甲和乙,火分为丙和丁,土分为戊和己,金分为庚和辛,水分为壬和癸。前面一种是气,后面一种是质。质得气而成,质成而气衰,质化气则该五行终止。在自然界中,甲为初春的发火,乙为春尽的生长之实;丙为夏初天地万物的兴盛之势,丁为炎夏天地万物的兴盛之实;庚是初丰收荣之象,辛是初秋熟果之实;壬是前冬天地万物个人收藏之象,癸是天地万物精元畜养之实;戊是万物复苏个人收藏循环的自始至终点,己是天地万物从生长到个人收藏换置点。因此,戊土为水火之墓,意味着太阴星与太阳光的交转之点,己土为木金墓,意味着少阴与少阳的换置点。
十二地支是什么?白天黑夜共分为十二个时辰,四季分为十二个月,木星(岁星)十二年才回位。四个方向的水、火、金、木分为阳和阴,各占一个方向,加上中间的土分为野四维之角共十二个方向。《洛书》利用45数量构建世界空间结构,展现晨昏旦夕、暑寒湿燥、升降胜败的自然润扫。昼间有日的东升西落,日出于东方,落于西方,正于南方。夜间有月相的圆缺和出现的早晚。上弦月露于前夜,没于半夜,满月露于半夜,没于黎明,残月则露于黎明,没于白天。人们的生活和作息时间与日出日落相联系,潮汐则与月亮盈亏有关。四季日出有冬低夏高的变化,气温在日历年际变化中呈现暑寒化湿循环,引导万物感受寒冷而进入个人收藏状态,感受温暖而进入活跃状态。大气因暖而燃烧形成水气,因寒而凝降形成干燥,这种与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