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起名字时盲目跟风的现象普遍存在
最近,广东省佛山刑侦大队公布了佛山2020年新生儿取名最受欢迎的名字,男孩的名字中,“梓睿”是最受欢迎的,已连续两年排名第一;女孩的名字中,“梓晴”已连续五年排名第一。
许多网民感到,当今的父母缺乏创造力,连宝宝的名字也变得千篇一律。
但实际上,相似名称的趋同现象已经存在了很久。可以说,每个时期都有流行的名字甚至姓名的文件格式都因时代而不同。
晋代及以前:姓名只用一个字
你是否曾经困惑过:为什么汉末三国时期的名字大多只有一个字?比如,三国中的刘备、关羽、赵云、曹操等人都只有一个字作为名字。对于一些有三个字的名字,实际上大多是由于姓是两个字,如三国中的诸葛亮的姓是“诸葛”,名字是“亮”;司马懿的姓是“司马”,名字是“懿”。
后人研究认为,那样的取名方式与西汉末年王莽推动“去二名”相关,即倡导用单一汉字作为名字。显然,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种趋势明显受到了社会风尚的负面影响。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去二名”与儒家思想中“二名强暴”的意识相关。在西汉朝昭帝、宣帝之后,儒家文化核心思想开始扩展,因此在官员、儒生中,“一个字的名字”变得更加普遍。直到东晋时期,这种“一个字的名字”才开始逐渐变得多样化,一些虚字开始用于取名。
在那个时期,“之”这个字成为人们喜欢用于名字中的字。书法家赵孟頫一家几代人都有“之”这个字在他们的名字中。父亲和儿子都使用这个字,在当时也不被人忌讳。
总的来说,琅琊王氏家族中,第六代有晏之、允之、羲之、颐之、胡之、耆之、羡之、彭之、彪之、翘之;第七代有崑之、晞之、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茂之、随之、伟之、越之、临之、望之;第八代有陋之、肇之、桢之、静之、裕之、镇之、弘之、韶之、纳之、瓖之、泰之;第九代有悦之、悏之、瓒之、昇之、标之、唯之、逡之、珪之;第十代有秀之、延之、舆之。
可以看出,他们对“之”这个字的钟爱程度并不亚于现在人们对“梓”字的热衷。
当然,不仅是书法家赵孟頫一家,在那个时候,南海徐氏、琅琊颜氏、范阳祖氏、鲁郡孔氏、河間褚氏、陈留阮氏、南阳市范氏、浔阳陶氏、东莞市刘氏、平阳贾氏、南阳市宗氏等家族中,也有人喜欢在名字中使用“之”的情况。在那个时期,“道”、“僧”等字也常常出现在名字中。
有研究人员认为,这种虚字也许是作为“双名”中的修辞手法而存在,而不是具体的名字作用。
明朝皇室:给名字的头痛问题
直到唐末五代,“彦”字成了时髦的取名字汉字。这一点,在清代的赵翼已经注意到了。他在《廿二史札记》中提到,“五代时期人们更多地把名字取彦的比较多。”
唐末有丞相徐彦章、左拾遗徐彦枢、敬奉官史彦琼等人名字中都含有“彦”字。直到宋初,名字中含有“彦”字的人并不是很多,如军事将领罗彦瓖、王彦昇,龙捷指挥使赵彦徽,武信军节度使崔彦进,步军指挥使靳彦明,晋阳安全巡检穆彦璋等。
到了宋朝,以“老”、“叟”、“翁”、“父”等字取名成为一时风尚。近代专家马叙伦在《读书续记》中说,宋人喜欢自称“叟老”,可以说是创造一种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