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易经》中预测吉凶祸福的古老算法的历史渊源及其悠久程度!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周易》,昨天我们详细介绍了《周易》预测分析和命理的基本概念,今天我们将揭开我们深刻欣赏的《周易》古代优化算法的来源。
得位与得中
昨天我们详细介绍了合数阳、双数阴的定义。如果我们将这个准则应用于六爻中,那么第一、第三和第五个爻将是阳爻,第二、第四和第六个爻将是阴爻。在计算的情况下,阳爻在阳位,阴爻在阴位就被称为“得位”。
六爻卦可以分成两组三爻卦,每个三爻卦都有一个正中间的爻是好的。如果我们推算出“一爻定吉凶”的情况下,这个爻恰好出现在“第二爻”或“第五爻”,那么它就被称为“得中”。
有些艮卦即可“得位”又可“得中”吗?答案是肯定的:豫卦的第二个爻是阴爻,因此是“得位”,正好在第二爻,因此是“得中”。让我们再讨论一下它的卦辞:“六二,接近石头,不花费时间,贞吉;《象》曰:不会浪费时间就可以保持高贞,这是中心的含义。”
这句话代表什么?我们不必关心,只需尝试从这个卦中发现一个人的名字就可以了,因为这是古代非常普遍的一个命名方法。当然,今天我们关注的重点并不是如何占卜,而是这种优化算法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拥有这两个标准,让我们看看《周易》中的乾卦初九“潜龙勿用”,如果我们推算出“一爻定吉凶”的情况下,需要在这里出现恰好的艮卦,那么它只能算作“得位”,而不是“得中”。
那么,是否有某些艮卦既满足“得位”又满足“得中”?答案可能超出你的预期:我们所了解的《周易》古代优化算法实际上并不是很古老,大约产生于南宋时期,不到1000年的历史。
准确地说,它是由宋代王夫之和蔡元定在闲暇时间里经过打磨抛光出来的娱乐解闷方法。那么,今天我们所了解的《周易》古代优化算法完全是由这两位巨头创造出来的,通过把50颗围棋子连成一串来猜测出来的。
然而,从《周易》的正统角度来看,这套优化算法比汉唐时期的优化算法更可靠。汉唐时期的《周易》已经超越了《周易》的内涵,而迈向了“子平八字”、“京房纳甲”和“紫微斗数”之类的玄学。
王夫之和蔡元定至少是按照参考文献进行研究的,因此我们必须谈一下《周易》版本的难题。
《周易》的版本难题
我们今天看到的《易经》实际上归属于“周易八卦经传合编”,是《易》与《易传》的合编体。最初的《易》仅有卦卦辞,相当于一本占卜手册,在计算完卦和爻之后,女巫打开《易》寻找相应的卦卦辞来解释。
此时的《易》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