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本命年让人感到畏惧和忧虑,这种年份象征着什么意义?
“本命年”这个概念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它起源于中国的十二生肖和人们崇尚的红色心理。古代中国采用天干和地支的组合来纪年,这在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也有所体现。古代非常科学的干支纪年方法,但在那个时代,能够识文断字的人毕竟很少。对于那些不识字的人们来说,要记住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等天干地支的组合来标记他们的年份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人们采用鼠、牛等十二种动物来对应十二地支,每年用其中的一种动物来代表这一年的生肖。这种记忆方式旨在帮助人们更方便地推算和记忆。
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年是农历的哪一年,以后每到这一年就是这个人的本命年。古代管格成名于其精通命理术,他认为,“本命在寅,加月食夜生”,这意味着虎年是他的本命年。由于十二生肖的循环,每过12年,我们就会遇到自己的本命年。人生本命年在12岁、24岁、36岁、48岁、60岁时。
宋代苏辙的《守岁》诗中有这样一个描写,“于菟绝绳去,顾兔追龙蛇。奔走十二虫,罗网不及遮。”这里的“十二虫”指的就是十二生肖。 诗人想象生肖轮替的场景,让它们像协调的班机一样奔跑着,来回接替工作,打着斗欧旅行的标记。一个“遮”字传达了这种氛围中的感情。正是这种循环不断的生肖;十二个小时,一个接一个地接班,让人们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不断地经历本命年,从而让这种方法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
在我国,许多民族都重视60岁生日,称之为“花甲”。花甲为一生中的第6个本命年,也是干支纪年中的循环。据信,庆祝花甲寓意着对长寿、健康和吉祥的期望。
古人认为,即使是帝王将相或普通百姓,人们都可能遭受灾难和磨难。因此,民间通常认为,本命年是人生历程中最艰难的时期之一,是人生道路上的拐点。这种传统的古老做法无疑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趋吉避凶”的心态本就是嵌入中国文化中的。
为什么人们对本命年有这种畏惧心理,又为什么它在人们心中具有如此强的影响力呢?如果说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命理学说的影响的话,那么值得注意的是,在众多的命理书籍中还未发现有与“元辰”相关的论述。命理书中对于“本命神”的定义与道教也有很大的不同。
心理学家刘心武在他的文章《关于本命年》中认为,从人的心理学角度来看,本命年在个人的生命历程中往往会构成一个大坎,是一个危险期。
民间传说每个人都有凶日和吉日。比如,按照旧时的藏族说法,人们在自己的13岁、25岁、37岁等年龄时,可能会遇到凶日。在那一年里,人们都应避免外出和与他人接触,而是多念经或施舍。
对于我国的部分少数民族来说,过“本命年”是他们始生仪式的风俗。在辽代,过“本命年”又称为再生礼或复生礼。由于在辽代时已经用十二生肖纪年,每12年十二生肖轮回一次,当到了每个人出生的属相的那一年时,就要进行仪式来纪念自己的始生,为母亲的养育之恩报答。
人们在本命年时还会拜祭“本命神”,以求延寿。这种神的说法来源于道教。道教吸收了民间流行的“本命”说法,提出了“本命星”、“本命年”、“本命日”的理论。凡本人的出生年在六十甲子干支之年,叫本命。本命年,也就是元辰。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自然与天干、地支和十二生肖具有紧密的联系。对于本命神,有的地方叫做“本命守命星君”,有的叫做“本命元辰”,统称为六十甲子神。甲子年为首,六十年内出生于不同年份的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的本命神。例如,中国民族英雄岳飞生于公元1103年,夏历癸未年,他的本命星君为“癸未太岁魏仁二大将军”。按照道教的说法,修真者必须致力于本命元辰。在本命年或平常年份,拜访本命元辰能够保平安消灾,并成为流传至今的民间习俗。